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中国的通货膨胀也是在下降,因此我们必须要谨慎、警惕看一下通货膨胀趋势是不是会继续持续下去,是不是会出现这种通货紧缩的情况,还是不会(3月30日 《证券日报》)。
通胀或者通缩是货币政策决策走向的最重要依据。市场之所以如此关心央行对通缩的判断,核心还是关心货币政策变化。或可直接说,就是目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否要转向,转向适度宽松或者干脆宽松的货币政策。
此前,央行对媒体追问中国是否已经出现通缩不置可否,或者始终没有明确态度。而这次周小川首次坦言警惕会不会出现通缩的情况。说明央行已经发觉了通缩的苗头,通缩已经进入到央行观察的视野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从本质上讲,物价指数持续徘徊在负增长区间,无疑已经发了通缩。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通缩从字面意义上说,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少了,导致购买力严重不足,物价持续走低。目前中国物价指数连续几个月徘徊在2%以下,虽然没有出现负值,但仅从物价指数看似乎已经有通缩迹象。
从实体经济情况看,目前企业生产严重不景气,生产资金匮乏,需求持续低迷,出口乏力。汇丰和官方pmi指数连续下滑。凸显通缩征兆。
这些都可能是央行突然转变对通缩口风的原因,起码央行开始担忧通缩来临了。那么,到底通缩是否真的来临呢?笔者认为需要具体分析。
从物价持续走低看,判断通缩出现为时尚早。目前的物价走低并不是流动性缺乏的原因,即不是货币因素导致的。而是生产性和需求结构调整转换期形成的必然现象。
从生产性来看,产能过剩使得商品出厂价在持续走低,已经影响到物价。企业经营不景气是过去大投资无限扩张产能的必然代价。这种企业经营萎缩与流动性缺乏导致的通缩式不景气还是有区别的。
从消费低迷来看,主要是公款消费被遏制后,导致消费品价格特别是奢侈消费品价格直线下降,同时,百姓渐渐能够承受起公款吃喝消费被遏制而下降的物价了。公款消费拉动正在转向大众消费,这需要一个过程,这种物价走低绝不是货币少了的原因。
那么,流通中的货币到底少了吗?回答是否定的。笔者只从两个现象管中窥豹。一是目前股市异常火爆。完全是流动性高杠杆吹大的股市。从股市里日交易量万亿以上的天量资金,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流通中货币少了。
二是目前民间融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融资比例越来越高,同时,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平稳,也说明流通中货币并不少。
一个重要问题是,流通中货币都进入到了股市里,进入到了民间高利贷市场,就是不往实体经济中流去,这是一个头痛现象。当务之急是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里。目前市场中货币是结构性矛盾,而不是总量问题。
因此,不能匆忙得出中国已经出现通缩的结论,更不能以通缩为由继续大肆放水货币。希望央行仔细观察,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而不是匆忙得出通缩结论,进而为放水货币寻找借口与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