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他在天国继续热爱的事业——铁路设计
——悼念徐永刚工程师
文/ 兰娜
2015年春节前,徐永刚工程师和夫人回兰州过年,约好回到家即来电话,以便及时沟通已在网上发表的《世界高速铁路建设初探与设想》一文的情况回馈。可惜,这个电话我永远无法等到了。
我的心情一直被悲痛笼罩。这位身材壮硕带着厚片眼镜,长着络腮胡子且思维活跃,不修边幅而又满腹经纶的老工程师,怎么回了一趟兰州过春节,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说走就走了呢!
我和徐工是邻居,住在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里,上下电梯或在小区花径里散步时经常碰面,便彼此熟悉起来,知道徐工和夫人是退休后从兰州来北京照看孙子。他给我的印象,有思想、有阅历、有见地、有个性。他的知识领域是我平时积累的知识架构里比较欠缺的。我喜欢和他聊天,和有思想的年长者交流就有这种好处,他丰富阅历的本身就是一个宝库。徐工涉及到的许多话题,都是我过去不了解或未曾经历的事情,因此感到十分新鲜。
比如,他会谈到从甘肃走出来的几位高级领导人的真实生活和逸闻趣事。我在他那里第一次听到中国高铁建设发展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事情,以及“‘这’一帮”、“‘那’一派”利益集团称谓的由来。我还喜欢听徐工叙述他的家史,感受一个家族在历史转折中那些不可思议的细微之处,他的父亲当年是中国远征军的一员,正好为我刚了解到的这段悲壮惨烈的历史作了注脚,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他的知识全面,话语中对一些事件的见解,涉及到的历史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他自己的专业范围。而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及社会责任感,更令我佩服。可惜我们彼此都很忙,用来聊天的闲暇时间并不多。
徐永刚工程师1966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机械系内燃机车专业,是跨着文化大革命毕业的大学生。文革前的大学,都拥有一批民国时期留下来的老知识分子,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民国时期的教育理念。虽然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各个大学都受到了冲击,许多知识分子遭受迫害,但教育强国的理念和有教无类的传承还在,因此那个时期的大学还能教出一批真才实学的学生,这批人后来大都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徐工就是其中的一员。
徐工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铁道部专业设计院、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供职,是从事铁路设计四十余年的高级工程师。他曾参加国内多条铁路设计工作,多次获优秀铁路设计奖。他在国内外有关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获优秀奖。为第一届中国铁道道床采石学组成员。
徐工常会感叹,在中国还是当官最有前途。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有几位放弃所学的专业转向政工,走入了仕途,成为有级别的官员,待遇不菲。而他自己则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大学毕业后就坚定地选择了专业技术——铁路设计。几十年来他把精力都投入到铁路设计的工作中,长期工作实践在第一线。因为功底扎实,设计意识创新且极具个性,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设计院的“东邪”。当然设计院里还有“西毒”、“南丐”、“北丐”,这是设计院里年轻的同事们对于前辈工程师们的崇敬和赞许。徐工每每谈到这个昵称,脸上都泛起颇为得意的神情。
徐工有牢骚,为国家的铁路建设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从设计院退休时,由于政策性“事改企”的历史原因,退休金仅有一千多元。以后国家调整了几次工资,他的退休金才涨到三千余元,连看病吃药都困难。他气不忿地说:“在北京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厨师或门卫,一个月还拿五千多元退休金呢!”这是国际上绝无仅有的、极不公平的双轨制造成的社会弊端。
与徐工的文字交往,源于他《关于建立西部国际大都市(大兰州)之构想》的文章。徐工毕业于兰州,工作在兰州,在兰州生活几十年,因此对兰州这个城市怀着深深的情感。即使退休,也总想再为兰州做点什么。于是,他写了一篇《关于建立西部国际大都市(大兰州)之构想》的文章,让我帮忙编辑发表。我为他的文章写下这样的编者按:“这篇具有前瞻性、可行性洋洋洒洒的文字中,作者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建设大兰州的构想,半年来文章寄往有关部门及报刊杂志无果,无奈之下,作者请帮忙编辑,并授权发表。这篇贯通古今、论据详实的提案,真真切切体现出一位老工程技术人员不计名利的拳拳爱国之心。在此,编者谨向本文作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去年夏天,徐工兴奋地告诉我,中国高铁要走出国门发展,他想为高铁走向世界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他认为,凭着自己几十年的专业知识和多年思索,能写出一篇关于世界高铁大格局的文章,等写完后还要请我帮忙编辑发表。他还说到,看央视新闻报道中,总理在国外访问时推销高铁项目,技术方面有时讲得不到位,心里很是着急,所以也希望文字对决策者有用。我没有想到他的笔头这么快,他把文稿和设计图纸拿给我的那个时段,正好中国股市正处于高涨期,经历了几年熊市的我,顾不上关注其它。我说“缓缓再编辑”,可徐工说“不行”,一次次打电话催我,说在他回兰州过春节前一定要看到这篇文章。
看着徐工的期待和着急的样子,我认真阅读了他的洋洋大作,我被他的奇思妙想所感动,马上抽出了时间编辑,并撰写了编者按。徐工在文章中不单是大胆合理地为世界各国规划设计了高速铁路路线图,还提出了建设高铁带动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概念。他在文章中写到:“高铁拉动国家的GDP,高铁属固定资产,每年几乎贡献国家GDP一半,比搞房地产等更省事省力。由于高铁方便快捷,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增加了出行率,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和沿线的经济发展。”。
《高铁》一文发到网上后,得到了网友们的喜爱和热评,点击率不断地上升,并有许多网站转载。这篇文章发到网上没多少天,正好国务院就提出了“一路一带”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开玩笑地对他说:“你与国务院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徐工有业余写作的爱好,我曾建议他写本自传,把家族的历史和自己的经历及几十年来储备的宝贵专业知识写成书,这对下一代,对社会,都是功德无量的事。也许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旅程还长,认为还有的是时间,所以一直未曾动笔。万万没想到,我帮助他编辑的这篇《世界高速铁路建设初探与设想》的文章,竟是他生命的绝唱。2015年2月24日,这位富有才华而又勤奋的铁路设计高级工程师,因小小的感冒发烧引起心脏衰竭,在兰州医院去世,享年72岁。上天给了他满腹知识和无尽才华,却没有赐予他应得的寿命,太让人悲痛、遗憾了!
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奉献一辈子的徐工,还想在有生之年再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出把力的徐工,音容笑貌犹在,人却已悄悄远行。也许我入戏太深,每每碰到徐工的家人都会想到他,一谈起来他,眼中便情不自禁涌出泪花。生命实在太无常,太难以捉摸。但我相信,死亡不是终点,天堂里的人会越来越多,也许需要修高速铁路。愿徐永刚工程师在天国继续他热爱的事业——铁路设计。天堂里没有双轨制,徐工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