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读弟子规更可怕的是“必须读弟子规”


关于《弟子规》的话题,我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反正我儿子的幼儿园已经确定不学这玩意儿,他离上小学还有一段时间。今天《新京报书评周刊》采访龚鹏程、陈鼓应、袁伟时诸学者,对《弟子规》的评价也都差不多。

 

不过我发现可能是由于,呃,我行文过于含蓄,很多读者总能问出让我哭笑不得的问题。当然“孝有什么问题”这种问题,属于信仰不可究诘,没法争论,要不我给您买碗面吃?但有人会挑挑选选,举出一句《弟子规》里的话,问我:这句有什么问题?然后教育我:不要一棍子打死。

 

(二十四孝中的“戏彩娱亲”)

 

我自觉并没有一棍子打死《弟子规》。别跳!我是说了“《常回家看看》和《弟子规》都是精神雾霾”——有人觉得“精神雾霾”的攻击等级和“傻逼”差不多,我对这种脏话脱敏症也是无语,只能感慨“语死早”。但“精神雾霾”这话是有语境的。

 

这个比喻来自一篇博文《防治精神雾霾,你的孩子可以不读〈弟子规〉》,大家注意,虽然“精神雾霾”听上去很狠厉,但后面接的是“可以不读”,其实是在谋求“不读”的权利。很多人评论说“谁爱读谁读,不爱读就不读,瞎逼逼啥”,这个和“豆腐脑吃咸吃甜”的闲蛋之争可不一样。富贵没有逼人但是《弟子规》逼人而来,大批幼儿园、学校甚至政府的强制推行、背诵行为,已经伤害到了父母的教育权。当我说《弟子规》像非健康食品辣条时,某女士说“我不给孩子吃辣条,但是如果有小朋友给我孩子一根,我也不会断然拒绝”,这个比方不对,因为现在讨论的,是学校与政府要强迫每个小孩每天吃一包辣条这个事实。

 

我从来没说过《弟子规》每一句话都不对,我也没说过它比现行小学品德教科书或行为守则更糟糕(很多人这样对比,甚至扯到语文课本,属于无意义扩大话题,该用奥卡姆剃刀狠劈一下)。如果说“一棍子打死”,我要打死的是教育部门滥用权力,使用家长不认可的教材强迫孩子学习的现象,而不是《弟子规》本身——有人说,我认可强推《弟子规》啊!你们城市要建PX项目,是不是也有人上街散步有人猫家里打麻将?你认可你在家门口挂个顺民旗就得了,有必要敲锣打鼓地给政府送锦旗吗?

 

有一句话,我在腾讯“大家聊”时说了,接受《新京报书评周刊》采访时也说了,不知道是因为被整理者忽略,还是犯忌,都没出现在最终的稿子里。我说:

 

——————————

 

这次的争论涉及两个层面的权力争夺。

 

(一)教育部门与家长之间争夺教育权。

 

(二)不同的群体在争夺传统文化的阐释权。

 

——————————

 

关于《弟子规》好不好,有多好,能不能代表“传统文化”(这本身就跟“封建社会”一样,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名词,这一点不强求人人都懂),这是第二个问题的范畴。我并不想过多陷在这里面,留给徐晋如和于丹们吧。但是这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有联系,因为《弟子规》内容的种种弊端,不能代表传统社会的文化精髓,更不能带现代社会合理的价值观,它才更不应该成为“强制推行”的对象。选择《弟子规》作为批评对象,跟选择中小学课本里的任何一本、任何一篇,性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弟子规》被宣传成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啥的,对很多家长的蛊惑力更强,所以选择它作为讨论对象,比较有觉世效果。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对教育权的卫护,别家孩子我管不着,我自己的孩子,我得让他尽量少呼吸精神雾霾。这个“精神雾霾”不是指《弟子规》本身,而“强制推行《弟子规》”这种做法。这就好比PM2.5,如果它在容器里,被排污系统净化掉,它本身没那么大危害。《弟子规》就像是含有PM2.5的废气,如果处理得好,净化完全,或许还有剩余的热能可以利用——但这也得计算成本,如果成本太高,又有更清洁的能源可以替代,不利用也没啥,精神资源可不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把没有净化过的废气排放出来,弄得到处都是,那就是雾霾嘛。所以“强制推行《弟子规》”是精神雾霾。

 

这一点我一直很清楚,所以我在文章里这样写的:

 

——————————

 

你要是递给汪先生一本《弟子规》,跟他说小学都得学这个,他一定会说“什么玩意儿”,没准还补一句:“拿这书当教材的人,不能搞教育,但可以当教育部长。”

 

——————————

 

这是个假想。汪先生肯定是知道《弟子规》的,他应该闻所未闻的是“小学都得学这个”,别说民国,就是在前清,也没这本戏唱啊。稍微开明一点的人家,很少人学这个。

 

龚鹏程先生说得对,《弟子规》在这方面还不如《三字经》,《三字经》还会强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虽然它说的“教”和现代社会的“教”大不相同,但至少不是我说的“单向的要求”弟子如何如何。《弟子规》那种“我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威权态度,是它最招人反感的地方。大概还真是异族统治的清代才会出现这么纯粹的单向教材。至于里面的一言一句是不是可以借用于现代,实在是小焉者,那些个合理部分,直接去读《论语》解《论语》不好吗?

 

有人说,不能要求家家父母都懂这么多国学嘛,《弟子规》总比没有强。这话就太辜负我们这个时代了。你说在前清时,中下层社会没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可选择,只能拿着《三》《百》《千》《弟子规》教孩子,那是没办法。现在可是信息时代,世界是平的,教育的普及率、信息的易得性比百年前超出千倍万倍。可是,你永远唤不醒一群装睡的人,你不懂,你倒是虚心点儿多听不同意见,多想想其中道理啊?现在倒好,有人说声《弟子规》可以不学,扑上来又撕又咬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康熙大帝放出来的阴兵。

 

了解上下文的话,你就会知道当我们说到《弟子规》时,其实多半说的是“《弟子规》”这个现象。本来,如果中国的教育先进一点,会有更多的人懂得“上下文比文本更重要”的道理。现在看起来,懂得的人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多,这是我的失误,高估了我们这个时代。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网络调查的结果还算合理,认为《弟子规》“是糟粕”和“不是糟粕”的各占一半左右,但问到“会让你的孩子学《弟子规》吗”,超过60%的人还是选择“不学”。就是嘛,当你搞不清这种食物成分的时候,“不吃”是最保险的选择。

 

行文至此,见到作家庄秋水女士的一条朋友圈,觉得贴身体己,说得极好,引在下面,以为收束:

 

最近在给鱼鱼找上半天的幼儿园。家附近只有一家价位合适并可临时入学,硬件也还不错。但女校长非常自豪地说她们是国学特色,要读三字经弟子规。我就有点儿犯愁。我很不喜欢让小孩读弟子规。为什么呢?我觉得教育孩子关键是看是“长者本位”还是“幼者本位”,前者的利益出发点是大人,把孩子塑造成盆景,在大人的花盆里,长出符合大人审美需求的“病梅”;后者则以小孩的利益为大,大人把自己当作沃土,让小孩由此长成大树和光同尘。小孩不是大人的制造物,她需要活出她自己。我想这也是古人所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