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背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禁传教,英国传教士因无法在中国公开活动,便转往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开展工作,以期起到渗透和过渡作用。
18、19世纪英美等国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不再仅靠口头布道,而往往借助西方某些科学文化成果,通过开医院、建学校、出书籍、办报刊等笼络人心,扩大影响。
第一个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的马礼逊。马礼逊(1782-1834)祖籍苏格兰,父母双双信教,自幼受到薰陶,15岁时信奉基督教。1803年入神学院学习,随即成为伦敦布道会的教徒,并于1804年上书该布道会请求派他去“困难最多”的中国传教。“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以这样的信念与信心于1807抵达中国。9月4日抵达澳门,但遭到该地政府限时离境的逐客令,不得不于9月8日到达广州。扮成美国商人在美国商馆里潜居下来,学中文,编英华字典,翻译《圣经》。18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1785-1822)来华协助马礼逊工作。
 
【创办】1815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礼拜堂,办学院,设立印刷所,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它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要编辑、撰稿人为米怜、中国人梁发及英人麦都思、马礼逊等。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内容】该刊宣称以阐释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刊登大量阐释教义、宣扬伦理道德的文章,也登载介绍科学知识和世界地理历史的文章。曾刊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消息,堪称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影响】
一、向中国读者较早宣传了科学知识,介绍了世界各国情况。 
二、重视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 
  首先是附会儒学。 
  写作上也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 
  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雕版书本。 
  提出要照顾各种类型读者的主张。  
三、为中国报纸文体的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察世俗》最基本的文体是论说文和记叙文,但也有比较典型的新闻文体。 
1.文章简短 
2.力求通俗易懂。 
3.力求生动活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