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诗意地栖居 - 读《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2009年,我辗转找到周月亮老师的《王阳明大传》电子书,那是本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的书,当时已经买不到了。那本打印的《王阳明大传》陪我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明朝那些事》火起来之后,市场上开始出现各种阳明心学的书籍,周先生的大作也在随后以《心学大师王阳明》出版,民间写手赵家三郎,雾满拦江也快速出书,日本阳明心学源远流长,也被介绍到国内,一时蔚为壮观。其中,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三卷本《王阳明全集》是上上之选。     

这几本书都买来,读后还是觉得十几年前在远离喧嚣中号称“研究王阳明第一人”的周月亮教授的作品,最为深沉厚重,有哲学家和学者做学问的扎实功底。我佩服阳明先生立功,立德,立言的全才,以及心学“知行合一”,反手为用的方法论。忽略了阳明先生的一生细碎的艰难。在那个皇权大过天,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腐败专制里,自被刘瑾投入诏狱后到涉险江湖逃过追杀,在瘴疫横行无人问津的贵州龙场,自制石棺参悟不透,直至不得不亲力亲为救治陪着自己的三个杂役,才悟道知行合一。此后直至身死在赴任的路上,遗言“我心光明,夫复何求”。阳明先生的一生,可以说大多都是面对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他致良知的出发点,总是回到百姓一边,不但要和恶势力斗,还要面对来自皇权的巨大压力,随时可能被巨大的权力碾为齑粉!

用几天读完许葆云的《王阳明的六次突围》,从中深切地体会到先生的了不起,设身处地要想“独信良知,单头直入”,做起来在那个环境下几乎是举步维艰,以此解读王阳明全集若干公文,年谱,会知道“becoming the Wang Yangming”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当时具体情况下,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他只能尽力以当时的认识,折中斡旋,做到局部最优罢了。譬如他知道剿灭盗匪的官兵也是生活无着,面临巨大的压力会抢掠百姓,他会提前想到用纪律约束,因为相信“良知”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从未泯灭,他总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激发出正能量。这个人,参透了皇权政治的底牌,虽然对上面并不抱希望,仍然为百姓阻止皇帝御驾江西,这些随时可以引来杀头之祸的行为,在他带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平静。他建立不世功勋,在污蔑和巨大的功劳兜头而来的时候,转回头就去教学和服务百姓,并为冤死和沉默的大多数请功。他的学说思想流布天下,而这个人每天的痛苦,没有人知道。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我唯一害怕的,是怕对不起我受过的苦”。而从阳明先生的书信,文稿和讲学,以至公文,你看不到他所受的苦和压力。然而每一个了解专制黑暗的人,知道王阳明配得上这句话,他只是超越了自己吃的苦,甚至超越了后代世人。他紧紧扎根于内心良知,不断扩充,致良知,不断地知行合一,毫无畏惧,而又出奇地注重实践,每一件事都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在彭凯平教授为Barry SchwarzKenneth Sharpe合著的《遗失的智慧(Practical wisdom)》中,彭教授把这种善意,解读世界的能力和经验,归结到中国人的“知行合一”的智慧,这种智慧既考虑法律,也有人情,有知识,也有智慧,有制度,也有宽容。因为从根本上,明智的行为总是基于一个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终极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教育对象的利益,医疗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健康,缓解病痛,每种职业都有其终极目标。这就近于佛法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而初心,并不深藏在什么难找的地方,它就在此地,在每个人的自己身上,只不过可能被欲望所蒙蔽,那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在《王阳明的六次突围》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地突破墨色的黑暗,从看破愚忠,到龙场悟道。从知行合一从无解中求解,到力行打出一个心学。从破心中贼和皇权搏斗,到天泉证道。真个是我心光明,夫复何求。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起点”,而致良知,才是阳明心学的真正核心所在。 每一个人,在尘世的日子,如何致良知?阳明先生说的很具体和浅显: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是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王阳明《传习录

“我如今教你,但终日行你的心,不消口里说,但终日听你的心,不消耳里听..." -- 王阳明教聋哑弟子杨茂。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入世者,阳明早年也静坐参禅,然而终于以廓然大公突破枯禅,提出心学的四句教核心: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听段永朝老师的讲座,特别喜欢他常常用的一句“人,充满劳作,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想着阳明先生短暂,苦难和光辉的一生,这个从小要立志成为圣人的人,最后说“满街都是圣人”,这样的人,无论生活在什么朝代,无论收到怎样的痛苦煎熬,都可以用良知建功立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很多年以后,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晚年因为佛学深厚,有人问他是否最后转入了佛家,他说:“…我还是要走王阳明的道路,我远远地看见他在那里....”。

我远远地看见他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