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生活方式:从场景营销到内心感悟(3月13日)


都市的生活方式:从场景营销到内心感悟(3月13日
 
关键词:都市  感悟  生活方式  场景营销  
 
宏观经济政策为我们指明发展方向,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总是会发现不同的机遇和挑战,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都在不停地被翻炒之中,或者被边缘化或者被核心化。造化弄人,说不准在什么时候,你就被淘汰了;或者就成为某个方面的领军人物,引领新经济的风向标。
城市的污染,农村的落后,工业化所带来的穷奢极欲,当三公消费被限定,同步让民众的消费热情受到抑制,在落后的与过剩的产能逐渐被淘汰成为定局的时候,如何能保持经济的增速与就业的稳定,这不仅是政府总理与政府大员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忽视的问题。
 
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在结构性改革中要解决数以亿计的人口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实现从一种模式到另一种模式的过渡,就需要有更多的人从事服务业,以及为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从业者,围绕服务业所提供的无形产品而产生的产业链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高。
但这又跟人的消费习惯背道而驰。毕竟人更习惯于为有形的物化的触手可及的东西买单,对有更多知识、智慧含量与情感因素的服务反而缺乏应有的重视。
从宏观角度看,经济的增量从何处来?谁为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买单?从每个个体角度看,为什么样的机构提供服务,为什么样的人提供服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提供服务?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心理体验,如何评估所提供服务的意义与价值,都是需要有清晰的判断与深入的研究的。
从未来的角度理性地看,有些钱是根本就不该要的,勇于拒绝才能逐渐突出自己的价值。只有忘记了自己的发展速度,才能有理性的头脑去谢绝那些不该要的钱,让自己保持相对干净的灵魂。矛盾在于:从理想主义角度看,假如考虑不到未来,就容易失去未来;但从现实主义角度看,假如考虑的只有未来,却又会失去现在。
 
随着结构性转型,将有越来越多的工厂从都市向外搬迁,城市化更多地呈现空心化特性,不仅不生产粮食,不生产基本的生活用品,甚至不生产耐用品与消耗品。都市里的人,吃喝玩乐、教育医疗、洗衣做饭擦鞋,都成为受到市场追捧的产业,这就是被惰性催生的社会。这大约就是We work,SOHO 3Q以及毛大庆们所看到的机遇。
著名的开发商K2喊出的口号“生活就是在度假”。虽然贾春宝对这句广告词颇为不以为然,却不妨碍K2所提出的口号所取得的市场效果,毕竟这种境界也是颇为值得追求的。
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活着?有人说活着仅仅是单纯的状态,生活是活着的升级版;活着是一种浑浑噩噩的存在,甚至是无奈地忍受,生活却是充满阳光的,是在享受的状态中。有人却认为,不管是哪种方式的生活,实质都是活着,所聚敛的财富真正跟自己息息相关的,总是屈指可数。
发展都市经济或许是人类社会的无奈之举,不种粮食的人反而对食品要求更为苛刻,不从事设计、生产与制造服务的人,反而对相关事情更为挑剔,习惯于在懒惰状态被服务的人,反而对服务者与服务机构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城市所生产的绝大部分就是房子与饮食娱乐、商业服务,那么多的人日常生活需要被照顾,买菜做饭、整理家务、照顾老人孩子、孕期乳期的女性,形象设计与提升,不同场景需要有不同的妆容、服饰、包包进行搭配。
都市里的服务业,更多的是服务于某些人群的某些场景,人在特定状态下的需求满足。人都是活在各种场景组合起来的环境中的,场景被优化了,生活品质也就有所提升了。
 
都市里的人都在做什么?在咖啡馆里发呆,泡吧、看看电影逛逛街,谈谈恋爱受受伤,呻吟的同时欢笑,欢笑的同时承受痛苦,参加3~5个人或者30~50人的活动,从虚怀若谷到冷若冰霜,或许只是一瞬间就可以产生的变化。
都市里的人,连谈恋爱都成为马拉松与接力赛,连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投入与财产分割都可以斤斤计较,自己的内心一次次地被伤害,同时又去伤害别人,在其中,被伤害的遭遇成为去伤害别人最为硬气的理由。把自己的委屈转嫁给别人,直到这种击鼓传花式的游戏被令人震惊的方式终结,然后反思并无奈地继续。
都市里的人忙碌,忙着上班下班,忙着开会争吵辩解,忙着奉上笑脸或者表现出威严,忙着找工作忙着再辞职,忙着提案忙着做执行,忙着被虐同时忙着自虐,忙着寻找项目又忙着找理由否定所找来的项目。忙着寻找机会证明自己能,又证明自己不能。忙着寻找人群,又忙着摆脱人群。
其实我们原本大部分都是很善良的,所带来的伤害绝大部分都是无奈之举。在自然形成的竞争机制中,在从家庭到学校,从社区到职场的历练中,学会冷漠、残忍甚至狡诈,甚至为了追求结果而不择手段,最终成功地把自己变成原本最厌恶的人。
 
当棱角逐渐被磨平,在感知上就会变得麻木,对细节的感悟比客观的细节本身更重要,细节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过程相对于结果更重要。
既然我们的结果都是空,那么决定成败的就是生命的过程;既然绝大部分过程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那么决定生命质量的就是细节;既然细节仅仅是呈现给别人的专业语言,那么真实的区别就在于内心的感触。
越是在真心地追求、百倍地努力,迫切地期待之后,面对结果的时候,越会让自己变得迷茫,虽然或许会取得些许成果,赚到一些钱财,但理性地分析剥离与静观其变之后,却又似乎荡然无存。曾经认为的切实收益,竟然都是两手空空。
其实内心失衡是因为太敏感、生怕错过任何貌似关键的机会,紧张于得失之间,或者由于有过高期待,不管是基于虚荣还是攀比,或者是进取心在支配,或者是受到梦想的感召,我们总是需要面对现实。
 
当都市里到处都是办公室、商场、宾馆、休闲的角落,那么是可以将自己放逐其中、流连忘返的,所以在都市中忙碌的人,便呈现出心无所归,居无定所,有家不归的可悲状态。
创业更多的是基于场景需求。提供一种工具,满足某个关键节点的需求,或者填补空白或者在现有基础上优化,或者节省开支提高效率,或者增加收益降低消耗,从时间到金钱的利用率,从团队的优化到解决方案的优化,更多的是通向小区的最后一公里,通向家庭的最后一米,指向人心的最后一次拨动的问题。
事业上的成功往往基于对场景营销的深切研究与个性化解读,但在生命意义上的成功则更多地在于时刻感悟并沉淀在不同状态下的内心感悟,能将两者妥善结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都市生活方式。
 
贾春宝
2015年3月13日星期五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