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谁来种地,这是当今三农问题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对于合作社而言同样适用,在农村劳动力以“386199”部队为绝对主力的背景下,合作社中的青年身影同样稀少,这能不让人忧虑么!然而,事物的发展总在变化之中,我从这些变化中却多出了一些乐观,因为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镇的同时,也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回到了农村,一个叫作“新农人”的群体加速壮大,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带来新活力,一些合作社也因此多了些青春的面孔。
合作社的现实困境呼唤年轻人
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合作化风潮后,农民新的合作步履明显要艰难得多。当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100万个,但真正能良好运作的有多少?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规模小、实力弱、结构散、合作虚,多在产前的农资购买、产中的技术推广和产后的销售信息上联合,真正到达土地、资金和股份合作的并不多。可以想象,让本来弱小的农民,在“386199”部队的基础上联合,其合作过程必然要艰难得多。
推动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政策的扶持,也需要引进人才,还需要规范管理,更需要开拓创新,为此理论界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而在我看来,所有这些措施的核心在人才,目前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精英,也就是当下常说的,农村的问题核心在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些研究三农问题的人把当前合作社运行不理想的原因归结于农民善分不善合,但回顾历史却可以发现,传统时代的中国农民是可以合作的,从水利灌溉、房舍修建等较大的合作,到日常耕作、收获时的劳力与畜力交换,再到日常生活的社火戏乐、拜神祭祀等,乡间充满了合作。为什么?因为传统的乡土熟人社会加上留守农村的精英,可以解决合作的信任问题和领导者的谈判力问题,从而可以跨村跨乡合作,甚至跨县合作。
所谓精英,不仅威望高,具有可信性,而且拥有话语的解释权,知书达理,可以熟练地运用农民信服的语言来说服他们,这不是农村一般的能人所能担当的。现在常见的,一些合作社的负责人虽然能力很强,但在产前的农资购销和产后的产品销售环节,往往经纪人倾向严重,自然无法紧密凝聚农民。因而,在当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农村精英力量的培养和引导介入,可以考虑扶持返乡的退休干部、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和进城务工青年、在农村带头发展的能人等来创办和领办合作社,让这些具有精英雏形的人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带动农民的合作。而最富有理想、最富有闯劲的年轻人恰恰是合作社最有希望的带头人,一旦决定在农村创业,往往具有精英的潜质,值得期待。
2013年团省委、省农业厅认定了全省第二批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共12家,普遍呈现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营管理民主、财务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农户能力强等特点,平均注册资本达到165.5万元,资产总额平均为279万元,年营业额平均达到2140万元; 合作社主体为年轻人,理事长年龄平均为38岁,40周岁以下青年社员占社员总数56%;9家已经建立团组织;还有6家被评为全省百强合作社,青年在合作社中的生力军作用初步显现。
新农人崛起为合作社带来青春活力
从2013年起,一个叫作“新农人”的新词逐渐为人们所认同,代表着不同于传统农民、也往往是从城里来到农村从事农业的那一类人,他们的行为虽然称不上惊世骇俗,但至少也让一般人想不通,为什么要逆城镇化潮流而动,而且其中又不乏研究生、海归等高级知识分子的身影?
目前新农人还缺乏统一的定义和内涵,大体由四类群体构成:第一类是基于对当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去农村种植放心的农作物,实现家庭与亲朋好友的食品安全,总体属于自给自足型,目前正在兴起的社区支持农业(CSA)、众筹农业正是这样的代表;第二类是久居城市,不堪车马喧闹和空气污染,也难以忍受高楼大厦的压抑和复杂人际关系的羁绊,于是逃离城市的水泥森林,来到农村享受田园牧歌,可谓回归田园型,其建庄园也好,种养殖也好,基本不考虑经济目的,以自娱自乐为主;第三类是充满理想追求,立志改造农业农村,发展新产业,传播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带动农村发展,属于改造农业型,但面临诸多瓶颈;第四类是看好农业朝阳产业前景,以农业为事业,希望得到良好回报,属于谋求发展型,但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我感觉,只有第三种类型才可以算得上真正的新农人。
新农人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城市返回农村的务工青年,生于兹,养于兹,再次回到家乡,一般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和事业的恒心,也带有一定的资本和经验;二是从城市来到农村的知识分子与成功人士,其行为不仅受到城里人的质疑,同样也受到农村人的质疑,需要在理念传播和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认可与信任;三是大学毕业重新回到家乡的农村籍大学生和政府选派的大学生村官等,一般有热情,敢想敢干,但缺乏实践经验和资本积累。
新农人投身农业,与农民合作是必然的过程,领办、创办、联办合作社也成为一种潮流。根据团省委统计,截止2014年6月底,全省共完成3559家合作社的团建摸底工作,建立团组织2116家,覆盖团员39441 人,40岁以下青年100442人,合作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身影,也涌现出一批青年合作社的典型。例如,在陕北的宜川县,一个由大学生村官潘峰、马学龙等人创办的先锋果业专业合作社风风火火,从买农资到技术培训再到产后销售,全程服务于果农,不仅农资质优价廉,而且技术服务到位,销售价格还高,受到农民的衷心拥戴,很快发展成为省级示范社。再如,在关中的陇县,年轻的致富带头人李晓宏先后牵头创办养猪和香菇合作社,带动周边数百个农户发家致富,不仅合作社迅速壮大,而且个人也被推选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年轻人助力合作社发展
种地要靠老把式,年轻人在合作社中能干什么?为了让年轻人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从2011年起,团省委、省农业厅决定向全省大型畜禽养殖场、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派驻场长(理事长)大学生助理(以下简称“大学生助理”),主要形式是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三下乡”实践活动,与自愿到大型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对接,向有需求计划的每个大型养殖场选派1-3名大学生担任场长助理,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派1-2名大学生担任理事长助理,参与养殖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时间为期一个月。这项活动至今已经坚持四年,累计选派大学生助理400多名。
同时,从2012年起,在团省委、省农业厅的指导下,杨凌示范区团组织联合农业部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发起“田园使者”计划,根据杨凌示范区农村发展需求,由驻地高校组织导师带队、不同专业学生组团、每周末固定到农村开展服务的长效性、经常化服务三农项目,2012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派730名大学生组成团队,前往杨凌示范区31个农村土地银行和7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定向开展为期一年的支农服务,2013年以来每年坚持选派并不断扩大规模,受到了基层的欢迎。
团省委还通过大学生村官的省级示范培训,引导他们在农村创业,自2010年以来形成基层工作能力、团务知识和创业三位一体培训格局,每年选调大学生村官到省上接受统一培训,并把合作社作为培训重要内容之一,引导了一批大学生村官参与到合作社建设中。学员之一的蓝田县大学生村官宋博,在培训结束后联合村上的几个年轻人,迅速创办了草莓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生产,为村上开创了致富新产业。
大量年轻人的加入,让合作社有了新活力。综合各地实践,年轻人在合作社中主要发挥了三大作用:一是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有力帮手,年轻人精通电脑,熟悉网络,帮助合作社建设宣传网页,了解市场信息,开设网上销售窗口,做起来得心应手;二是合作社规范管理的得力助手,一张规范的财务报表可能难倒了不少合作社的理事长,但年轻人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内部不完善的规章制度也因为年轻人的到来有板有眼起来;三是合作社创新发展的合力推手,年轻人在外面见多识广,思路宽阔,富有创意,年龄大的人熟悉农业规律,是种养的行家里手,老少结合,往往能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创出发展的好路子。
合作社给青年更大的舞台
对于合作社的发展,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寄予了厚望,从各个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可以预见,合作社的发展处于方兴未艾之势,必将在未来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年轻人在农村干事创业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积极引导青年人进入合作社,领办、创办合作社是加强合作社建设的重要方面。应该重点做好三个方面:
精神给鼓励。继续动员青年广泛参与合作社的建设与管理,积极鼓励返乡创业青年领办、创办合作社,团省委、省农业厅继续开展合作社青年示范社认定工作,促进规范管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物质有扶持。加大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和小额贷款工作力度,积极组建青年创业导师团队,为青年合作社提供有效扶持。推动青年示范社进入全省百强社行列,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扶持。
发展搭平台。加强青年示范社带头人的培训,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合作社联合会青年分会建设,促进青年合作社人才交流协作;继续开展政府部门与青年带头人面对面活动,深入调查研究,倾听青年心声,不断改进工作。
(二○一四年七月一日)
【首发于《陕西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