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伊斯兰国”(ISIS)极端原教旨恐怖组织播放了烧死此前被俘约旦飞行员卡萨比赫(Maaz al-Kassasbeh)的视频,作为报复,约旦政府次日宣布,执行对被关押伊拉克籍囚犯里沙维(Sajida al-Rishawi,)死刑。
卡萨比赫是在空袭中被击落后被俘的,从任何角度看都属于战俘范畴,根据《日内瓦条约》应受到人道对待,不得虐待,更不能虐杀。ISIS此举再度表明,他们与任何当代文明规范格格不入,表明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
里沙维是伊拉克安巴尔省人,2005年约旦安曼自杀袭击事件中她是“人弹”之一,因炸弹背心未引爆侥幸生还,此次袭击导致约旦和外国人共约60人死亡,震惊世界,她被捕后一度为苟活而“忏悔”,但很快又反悔,其死刑判决早已下达。ISIS主动提出以卡萨比赫和日本人质后藤健二交换里沙维于前,在约旦政府同意交换后拒不作答且先后残酷杀害两人于后,约旦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对里沙维的死刑,是无可厚非的。
约旦国情十分特殊:哈希姆王朝是“外来户”,国内又有大量巴勒斯坦裔等,其中许多部落或同情ISIS而对王室的“西化”不满(有消息称ISIS这个有大量外籍恐怖分子参加的团伙中,约旦人是仅次于沙特人和突尼斯人后、人数最多的外国群体),或觉得“反恐事不关己”而反对约旦参加对ISIS的空袭,里沙维来自约旦“军官之乡”卡拉克,他被俘后王室和政府一直饱受国人压力,要其设法“和ISIS谈谈”,尽一切可能营救卡萨比赫,正如约旦保守派学者谢哈德赫(Marwan Shehadeh)此前所言,约旦政府承受极大压力,因为如果政府不能表明自己在认真努力争取飞行员获释,军队士气就会低落,公众也将对政权丧失信任。
然而ISIS接连毁诺、撕票,反倒缓解了约旦王室、政府的压力,他们如今可理直气壮、如释重负地指出,不是约旦不和ISIS谈,而是对方丧心病狂、不可理喻,从网络和舆情看,约旦民意已发生逆转,许多原本主张妥协、交易的约旦人,如今却明确支持政府第一时间处死里沙维的行为。
不仅如此,正如许多观察家所言,ISIS之所以能在叙利亚-伊拉克边界扎根、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阿拉伯世界特有的“灰色”文化传统,即打归打,台下交易归台下交易,“有打有和,有商有量”,这种从中世纪延续至今的“潜规则”,让国际社会对ISIS的封锁和打击总是破绽百出,也让ISIS有从容的回旋余地和呼吸空间。此次毁诺、撕票的出尔反尔表现,恰打破了这种传统和默契,这将令许多“灰色”势力和中间人从此避之唯恐不及,从而令ISIS生存空间受到压缩。有消息称,此次出尔反尔系因ISIS内部“伊拉克派”、“叙利亚派”、“国际派”内讧所致,这将更令外界不敢和ISIS作交易——因为不知道说了算不算、谁说了才算。
约旦政府此次如此迅速的回应,实际上是遵循了《古兰经》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圣训”,这种“血亲复仇”式的报复行为虽然不符合当代司法精神,却是阿拉伯世界所习惯、也是ISIS等极端原教旨主义者所能理解的逻辑,这些一贯以“教义”为残害他人口实的极端主义者,如今作茧自缚,自食其果,对其震撼,恐怕比盟军的炸弹还胜一筹。
值得指出的是,原教旨极端势力先收到当地部分势力接纳、欢迎,站稳脚跟后却喧宾夺主,作出诸如毁古迹、刨古坟等触犯当地人忍耐极限的勾当,最终被觉悟的后者反抗、逐走甚至消灭,在阿富汗、索马里、马里北部,这一幕曾频频上演,这充分表明,极端原教旨恐怖分子虽然手舞屠刀,到处点火,但极端、狭隘将促使他们挥刀自残、点火自焚,最终为全人类所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