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是稀缺的吗?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的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的公理,其是否成立关系着西方经济学能否成立。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名著《经济学》中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1],并接着解释说“这个定义的背后隐含着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及社会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事实上,正是由于存在着稀缺性和人们追求效益的愿望,才使得经济学成了一个重要的学科。”“如果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或者如果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当然也就不必再担心花光其目前有限的收入。而企业也不必为劳动成本和医疗保健问题犯愁;政府则不用为税收、支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大伤脑筋,……”。本人认为这其实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因为人们生产的各种物品与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生产的物品有限并不能说明资源有限。
有人说这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区别。人们生产的各种物品要经过人们的生产劳动,其是否有限和能否满足人们的欲望取决于人们的意愿和能力,而资源则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是否有限和稀缺与人们的意愿与能力无关。
如果我们认为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普通人就会像杞人忧天一样忧心忡忡,而政治家则会把国家和民族带向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争斗甚至战争之中。现实的情况就是如此。像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数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马岛战争等,无一不是争夺资源的战争,而冷战、美国对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的遏制,则是对全球资源支配权的争夺。
正如凯恩斯所说:政治家都是经济思想的奴隶。普通人的忧郁危害不大,而政治家的错误经济思想则是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灾难。因此,资源是否稀缺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资源是否稀缺的问题显得更为沉重,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因为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源是稀缺的,要想发展就必须挣得有限的资源,大国的崛起就必然伴随着掠夺和战争,当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美国就是这样崛起的,中国崛起,也就必然伴随着西方和美国的衰落,必然伴随着掠夺和战争,因此,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进行围堵和遏制,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甚至在西方认为中国与美国最终不免一战的大有人在。而现在我们中国则宣称我们要和平崛起,这在西方人看来不过是一种宣传策略,因为资源稀缺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和平崛起不仅仅是没有先例,更是挑战他们世代相传的固有观念。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资源是否稀缺,不仅关系着西方经济学是否成立,更关系着我们能否和平崛起。
不仅如此,自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的观念也已经侵入到中国人的思想中,作为西方经济学一个分支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其资源有限,所有制决定社会性质的理论已经写入中国宪法,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生育都已经成为中国的法律,这当然大大违背了中国以仁孝礼仪治国的传统,也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因此,资源是否稀缺,更关系着我们如何进行国家治理,如何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
二、资源有限是一个伪命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源有限是作为公理出现而未加论证的,但从前面引用的萨缪尔森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把人们生产的各种物品与资源进行了等同,这就与历史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相同: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当然是错误的,就像认知活动与认知的客体有严格的区别,客体并不依赖于我们的认知而存在一样,资源也并不依赖于我们的生产活动而存在,我们生产的物品有限并不能证明资源有限。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资源是无限的,因为物质世界是无限的,无限的物质世界都是我们的资源,人类正是通过认识、改造无限的物质世界来证明自身的存在。
对于物质世界是无限的观点,已经有众多的哲学家证明了,而且天文观测正不断扩大着我们能够认识的宇宙的范围,虽然我们还不能利用遥远星球上的资源来生产满足我们需要的物品,但是我们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
因此,资源有限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根本不需要资源有限的假定。
三、劳动是有限的
既然资源有限是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公理出现,上面已经证明资源有限是错误的,西方经济学还能够成立吗?当然不能够成立。
难道我们能够就此全盘否定西方经济学吗?当然不能。
如上所述,西方经济学把我们生产的物品与资源进行等同,由于我们生产的物品有限,就得出资源有限的结论,实际上是逻辑混乱,而我们生产的物品实际上就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能就此全盘否定西方经济学。
面对无限的资源,我们生产的物品为什么会有限呢?
首先是我们的物品需要劳动才能获得。《墨子•非乐上》说:“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跨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禽兽靠自然生活,人靠劳动生活,这就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
其次,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不管我们如何追求长生不老,我们也活不到200岁,我们也不能生下来就上树摘果子吃,老了还需要人照顾,而且我们的幼年和老年时光也都需要消耗我们生产的物品,我们也需要应对虫蛀鼠咬、地震、冰雹、洪水、干旱、化学腐蚀等灾害对我们生产物品的侵蚀,也需要迎接疾病、意外对我们生命的困扰,以现在我们平均寿命80年计算,幼年20年,老年20年不劳动,实际工作也就40年,而且在这40中,1/3时间休息,1/3时间消费娱乐,1/3时间工作,也就是要在15年不到的时间内生产80年消耗的物品,因而物品总是短缺的。
再次,我们的生产能力有限。不仅仅我们的生命有限,我们对无限的自然界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非常有限,我们只能通过一代一代的积累,逐渐扩大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对于无限的自然界来说,我们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
因此,西方经济学把劳动也作为一种资源,说劳动是有限的,这里除了把劳动称作一种资源的叫法是错误的外,劳动有限的判断是没有错误的,既然否定了资源有限的假定,我们不如直接应用劳动有限的假定。
按照劳动有限的假定,我们将以人为本,珍重生命、珍惜劳动时间,所谓“经国济世”“经世济民”中的“世”就是指时间,也指那个时代的人,要非攻,也就是反对战争,要行仁政,行王道,反对霸道,直接避免按照资源有限假定所导致的可怕后果,那就是不同的国家、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地争夺他们认为有限的客观资源。
千百年来我们就是这样发展的,我们按照仁义礼智信来治理天下,以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武力是为了制止纷争而不是为了争夺资源,我们爱好和平,反对战争。
因此,按照劳动有限的假定来研究经济学,将导致我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为我们探索出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
四、按照劳动有限的假定审视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按照资源有限的假定演绎展开的,由于资源有限假定的错误,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就是错误的,罗马俱乐部1972年问世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实际上就宣告了西方经济学的破产。
然而由于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也被当做一种资源,而且劳动实际上也是有限的,使得西方经济学在错误的理论体系中也具有正确的个别观点。如规模经济、货币数量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垄断竞争理论、反垄断的观点等等,而作为西方经济学一个分支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由于不具体分析劳动过程,除了恶毒的谩骂之外毫无建树,其剩余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理论、计划经济理论等都是西方经济学的垃圾。
五、劳动有限假定下的经济学体系
由于劳动首先是个体劳动,任何个人都必须经历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为了增强劳动生产能力,我们必须学习前辈留下的各种知识,也就是古人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古代经济学研究到这里就停止了,这当然不够,我们还要深入下去,研究教育、国防、卫生防疫、交通、抗灾减灾、养老、公共治理等占用社会资源也就是人口的比例,以及为了确保种族的繁衍每对夫妇必须生养孩子个数,然后确定税收、社会保障费率比例、政府、军队规模、编制、人口政策等。
由于社会生产是所有人在广阔的地域同时进行的活动,我们必须进行劳动过程的时间动作分析,尽可能减少工作之间的间隔、等待时间、运输时间,企业的流水生产、规模经济、利润就是这样产生的,宏观经济就是把整个社会当作一个大的生产车间,生产指令就是货币,货币在不同企业、个人之间流动就构成了社会生产,乘数理论所揭示的就是整个社会的流水生产组织。为了确保社会生产的可靠性,就必须有超过一条流水线,就必须反垄断。因此规模经济、货币数量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垄断竞争理论、反垄断的观点都是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
上述内容,实际上就是把整个社会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解剖,分别解释社会经济的运行。在我国古代,这两个方向的解剖是分别通过经学和兵法来实现的。现在,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全面地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2015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