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为何首次高谈习近平“四个全面”?
——人民日报高论“四个全面“可能意味什么
昨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政治短评——《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以下简称《引领》),这篇短评被中国各大门户网站重磅推荐,很可能成为一种政治上的风向标,由此可管窥出习近平两个任期治理中国的总体构想和顶层设计。
在《引领》一文被正式推出之前,“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聊政事儿】栏目专门给其进行了一次精心的包装,说其经过人民日报多次打磨、沟通后形成的重磅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将于明天见报第一篇总论式短评,其政治待遇是《新闻联播》头条摘播700余字,新华社播发通稿、各地党报同时刊发。
人民日报如此最高规格、最强火力地推出这些政治短评,绝非闲情逸致,必有重大担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人民日报首次高调评论习近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又意欲传出哪些政治音符?其中蕴涵的政治隐喻又是什么?依照笔者的观察和理解,其不便明言的意味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党和人民喉舌的身份正式对外推出习近平10年治国理政总体上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架构。
习近平接掌中共领导权后,在改革开放的继续探索与深化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向,那就是在继续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继续允许摸着石头过河,以探索改革开放深化路径的同时,更加强调了中央高层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习近平的创新是通过进一步强化中央权威,更多通过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经过两年多的政治调研、民主协商,其10年治理中国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构架也逐渐成形,破茧欲出了。
透过人民日报回头看式的政治梳理,可以看出习近平顶层设计“四个全面”的一些轨迹来。正如《引领》一文所短评的那样,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壶奥,在最初就已经呈现。该文发现,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四次引人关注的活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制定“八项规定”,恰恰一一对应着“四个全面”。由此可见,习近平运筹帷幄中国复兴崛起,实际上从履新之际就已开始了。
有了雏形的整体构架,接下来就是通过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权威推进,把其由初始的政治蓝图渐进成有轨可循的路线图了。通过十八大之后的几次重大会议,“四个全面”的顶层设计逐步通过路线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了一个目标、措施、关键等要素联动协同、密切配合的完整体系。
清晰可见的是,中共通过十八大绘制一个愿景式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着三中全会部署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全面深化改革”,再接着四中全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总结大会共识出两大支柱性措施——“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至此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思想发动与政治协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基本成型,以待正式推出,而成为10年复兴崛起中国的总纲绳、导航仪。
有了概念、规划、构想,下一步就是宣传、发动、推进。自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之后,习近平又接连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不断强调,要让“四个全面”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提法”、“新纲领”。
正是在此背景下,人民日报敏锐把握中国政治新动向、新趋势,并精准理解、全面梳理、总结提升习近平的这些治国理政的新概念、新思想、新纲领,并通过系列化的重磅、深度评论而把其隆重推出来,凭着它党和人民政治喉舌的权威身份,其正式推出习近平10年治国理政总体上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架构的宏大意图也就不言自明了。
从历史定位上看,人民日报把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本质,定性为一个宏大的战略布局,单单从这种政治措辞,不仅可以看出它千斤重担式的的政治分量,同时也可视作习近平10年治国理政顶层设计与整体构架的正式公告。
有评论人士称,人民日报这个首篇政治短评总结出的四个“第一次”,其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透过这种党媒的高调评论,也可看出人民日报大气磅礴地推出《引领》一文,也确实就是习近平10年治国理政顶层设计与整体架构的正式宣示。
二是通过党媒权威解读,全面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防止出现认识偏差和片面理解。
把握理解“四个全面”的关系,需要的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课目安排上,习近平专门安排了一次辩证唯物主义的政治学习,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为党内更好理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关系进行补课,也即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课。在对“四个全面”关系的理解上,很可能会产生一些庸俗唯物主义的认识,抓不住其中的主次和关键。正如《引领》一文所担心的那样,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
人民日报的这个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因素。比如,一些领导干部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素养,看问题、想办法,容易掉进直线、片面、碎片化的思维方式之中,看不出“四个全面”之间深刻、本质上的联系。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哲学依据和方法论基础。它的根,它的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
如何辩证把握好“四个全面”的关系,习近平总结出了一个方法论性质上的总要求——“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透过这个方法论性质的总结,其展示的正是习近平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新理解、新发展。
而这样的新战略思维正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所必须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否则,就可能割裂其中的全局与重点、目标与举措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的内在联系,就可能分不清主次、抓不住关键地把“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搞成一锅粥地乱炖,而形成不了那种相互协同、相互增益、相得益彰的发展局面。
从《引领》一文对四个全面内在联系的总结上看,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这四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俨然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缺了谁都不行,缺了谁都干不好事业。在这四者的内在联系上,第一个全面是目标,是统领,第二个全面是关键点、突破口、总机关,第三个全面、第四个全面是中国梦圆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第三个全面、第四个全面能不能成为中国梦圆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关键就取决于第二个全面能不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而释放出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了。只有从这种历史、现实的高度,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好这“四个全面”,中国才可能复兴崛起,中国梦才可能如期梦圆。
正因为如此,《引领》一文告诫我们,“很多时候,只有站在历史的峰峦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运用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正是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三是展示中共的理论成熟和理论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自经苏俄传入中国之后,就一直成为了中共高高举起、一以贯之的一个最核心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共对待它的态度,也都不是王明的那种机械信奉、僵化照搬的教条主义态度,而是致力于中国的本土化创新发展。这才是真正遵循马克思的遗训。马克思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学说当成万世不易的金科玉律、万应灵药、终极体系,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世人,他的学说不是僵死的教条,而只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只有扎根火热的社会革命实践,并不断地得到本土化的创新发展,才可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指导新的革命实践。中共革命的成功,一个最主要的依仗就是毛泽东等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改造,并由此让中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水平成熟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本土化创新改造,功不可没,并由此把中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台阶上。中共的这两次本土化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表明,理论的创新总是在社会实践的宏大需要中发端、孕育出来的。而只有敏锐把握、引领这种需要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终走向理论创新和理论成熟的舵手。
现在,中国正处于一个急需催生理论创新的历史关头。中共两个“百年梦想”的实现,绝对少不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引领。因为它的实现路径都是靠读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读不来的,它只有靠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进行自我求索、自我创新,才可能找到这个指导实践、引领未来的理论之灯塔,前进之路标。
而这个万众瞩目的用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的理论之灯塔、前进之路标,到底有没有找到呢?毫无疑义,已经被中共找到了,那就是习近平领导团队依据实践需要和人民期盼而顶层设计与概括提升出来的“四个全面”。正如《引领》一文所发现的那样,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四个全面从中国实践中的归纳、提升,可能更多意味着中共再一次理论创新的成熟和收获。《引领》一文把自己直接引用的一句马克思经典之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置于第五段之首,以引领下文习近平“四个全面”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应运而生、破茧而出,其寓意可能就在于此。
四是为了鼓舞党国军民的人心士气。
说实在的,人民日报的《引领》一文在对中国梦圆前景的描绘上,的确都很令人憧憬、很值得期待,读起来非常鼓舞人心、令人精神倍长、热血沸腾。
请听一听《引领》一文的引颈高亢吧。“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伟大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行走在复兴之路上,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的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之,人民日报透过《引领》一文展示的是习近平10年治国理政的一个总纲,是其辩证思维、高瞻远瞩出来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是其思虑成熟出来的用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总体要求和战略抓手。在这个战略布局、发展总纲的引领下,中国梦圆,指日可待。因为按照十八大的战略部署,中共100周年的建党日将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之日。所以,说它指日可待了,这对于一个富有梦想的民族而言,也许就像大雨过后那些破土欲出的禾苗,也许就像毛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所看到的那样,“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06页)
2015年2月25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