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济学研究创新(理论部分)
多年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包括理论方面的,也包括实践对策方面,现将理论部分中的一部分罗列如下(实践对策部分略),正确与否,期待批判。
1.对斯密命题进行了否定。亚当·斯密认为,利己或自私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利己或自私的人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尽可能降低价格,最终导致公共福利增加。本人认为,利他或者道德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而利己或自私对经济增长的破坏力远大于建设力。实际存在的事实应是,在自私的基础上,经济只会达到局部均衡或短期均衡,但在利他的基础上,经济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全局均衡或长期均衡。
2.对凯恩斯命题进行了否定。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有一个核心命题“节俭的悖论”,就是节俭导致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减速,经济发展减速又导致贫穷,最终是节俭的手段与节俭的目的相悖,这就是所谓的“悖论”。本人认为,从长远和全局看,所谓“节俭的悖论”实际是不存在的,注重节俭才符合真正的经济学原理。
3.对科斯定理进行了否定。本人认为,科斯定理应重新表述,其较为准确的表述应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只有公平的初始资源或产权配置,人们的自愿交易才有可能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因为若资源或权利的最初界定不公平,人们会首先为资源或权利界定的公平性而努力,其次才考虑进一步交易的问题。
4.改进和完善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在创新条件下,劳动价值论将有新的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创新改变了劳动的质和量,这里不仅是指改变了具体劳动的存在形式,而且也使抽象劳动具有了不同的涵义。从而在逻辑上解决了劳动价值论所蕴涵的一些现实和理论的矛盾。同时也在逻辑上也解决了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然构成了绝对地租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其它。
5.提出并阐述了“道德农业”的范畴。“道德农业”的概念是本人首次提出的,它是对农业形态和范畴的创新和补充。
6.拓展了“租”的概念。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人”范式拓展到政治市场,指出政治市场的主体,如政治家等,也是“经济人”,也是寻租者,本人将“经济人”范式拓展到知识领域,认为知识人也是“经济人”,也是寻租者,并首次提出了“知识租”的概念。
7.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看法,认为公平与效率是多层面交错互动与对立统一的关系,并认为,从整体和长期看,公平与效率关系本质是统一的。
8.对消费函数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本人认为,一切直接能增加效用的行为都可属消费范畴。新的消费函数应体现如下特点:一是不仅要注重物质收入因素,也要注重精神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二是对一生的理解不仅要考虑现世情况,也要考虑有来世的情况。三是对个人消费偏好不仅要考虑其不变的情况,也要考虑其变化的情况。另外,本人对“库兹涅茨反论”也提出了一种新看法,认为根源就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对消费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在短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有较大作用,但在长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短期消费函数将反映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平均消费倾向就有可能是递减的;但长期消费函数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反映不明显,所以平均消费倾向就有可能是稳定的。
9.对于“帕累托最优”状况,笔者认为它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或至少是一个无意义陈述。首先,在理论建构中,前提的有效性是理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是不符合实际的;其次,所谓的“帕累托改进”也是不存在的;再次,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产生机制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第四,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判断依据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也是有问题的。新的“帕累托最优”状况可重新表述为:在一种经济状态下,在某一社会客观标准下,如果没有一种办法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实际拥有财富(能进行客观估算的)变少的前提下,使某(些)人实际拥有的财富(能进行客观估算的)变得更多,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配置已达到最优状况。
10.首次提出社会科学研究在方法上应注重四个维度:时间维、空间维、价值维、领域维。
11.跟科斯提出企业的边界界定原则对应,作者提出政府的边界界定原则应是: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
12.针对一些人认为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均衡的观点,本人论证了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质也是均衡的。通过对柠檬市场、保险市逆向选择、败德行为、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的再分析,认为,在短期内,信息不对称市场可能存在不均衡,但从长期看,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质也是均衡的。因为若市场不均衡,市场必然就会消失,但实际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不均衡,必然或者是供给者获取利润多,或者是需求者获取利润多,这在长期看是不可能的,最终必然是供给等于需求,价格趋于合理。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最终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市场会分化,就是质量高的商品归入一类市场,质量差的商品归入另一类市场;一种情况是市场商品交易期限会拉长,好商品会等待识货者,而不是轻易抛出。另外,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次品市场中一些交易不合理的情况主要出现在短期交易中,比如旅游景点中的一些市场,往往会出现一些以次充好现象,也导致有些消费者上当受骗,但一般而言,差商品要长久卖一个好价格,其概率也是较低的,也不可能成一种普遍现象,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进行学习。
13.本人提出:人性问题本质是一个伪问题。并进行了论证和分析。
14.提出扶贫要注重“福贫”的观点。
15.对李约瑟难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深层次与中国文化有关。
16.提出制度建设要注意与文化相容,制度才能更好发挥效率。
17.提出经济学需要建立大经济学的观点。
18.本人首次提出并论证经济增长有三重动力。第一重动力是要素动力。第二重动力是制度动力。第三重动力是文化动力。要素动力是一种浅层动力,制度动力是一种中层动力,文化动力是深层动力是持久动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要素、制度、文化三重动力的合力作用,但要素、制度、文化三重力并不是孤立作用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是三重力简单的相加,而是三重力互动耦合,最终形成一种新合力作用于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
19.提出新的公平内涵。在政治层面,所谓公平,笔者认为,就是主要要符合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在经济层面,公平的原则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在先天资源收益方面的平均分享原则;在后天劳动收益方面的按劳分配原则;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保障原则。这里在先天资源收益方面的平均原则主要体现了一种起点公平;在后天劳动收益方面的按劳分配原则主要体现了一种过程公平;对弱势群体的人道原则主要体现了一种结果公平。在文化层面,公平原则的体现就是要有公平精神,就在要在人文价值中要体现平等、对他人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并且要渗透到大多数公民的意识深处,而客观现实中存在的官本位观念就不符合公平精神。
20.提出世界需要新启蒙,新启蒙的特点是要着力提高人对精神世界的更多追求。
21.对中国社会许多社会现象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分析。
22.对中国改革中涉及的许多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23.提出中国现代化问题深层次是文化问题,中国需要大力建设宗教文明,需要重新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是解决问题的长远之策。
上述观点的详细论证过程请参考作者的相关论文或著作,其中部分论文可在中国知网中可检索到,部分论文可在作者博客中查找。
宋圭武2015年10月8日写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