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未来


   我对互联网有过一些只言片语的看法。先说结论,我并不看好“互联网+”这个概念,并不认为啥玩意加个互联网就一下麻雀变凤凰了。首先当然是前车之鉴,作为互联网最发达的美国,诞生了谷歌、亚马逊、非死不可的美国,也没有说随便一啥玩意就概念吹破天了。毕竟就连搞得各大书店纷纷破产的亚马逊,从财报上来看也并不令人满意。

在线下的世界,往往遵循着“二八原则”,那些最畅销的,最赚钱的商品只占商品总数的20%,而还剩下80%的商品往往不赚钱。所以大多数厂家就逐渐放弃了占绝大多数的80%,而把精力放在这赚钱的20%之上。但互联网遵循着“肥尾效应”,因为这80%只需要展示个数据,成本极低,所以往往这80%的商品利润总和加起来是颇为丰盛的。这是互联网对零售业改造最大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如此,互联网业让小众成为一种商业可能。一些志同道合者可以通过网络形成自己社区,发展自己的商业模式。比如现在一些同志交友软件也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受众的。

但国内互联网的现状特别是所谓的o2o线上对线下的模式,往往都成为了烧钱大战。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烧钱补贴,这就成为了典型的赌徒博弈。最后总有企业玩不下去了,然后活下来的试图通过垄断市场来获得利润。但真会如此吗,疯狂烧钱的优步在停止了补贴之后,我听司机说现在乘客少了很多。还有美团这类的外卖企业,每个商家都在玩补贴,但实际上去很多餐馆的外卖只占到了很小一部分,但美团对所有的用户都在烧钱补贴。

电商未来肯定不只是靠着烧钱和低成本活下来的,实际上这种低成本并不是靠着科技的创新或者对物流成本的下降造成的。往往是因为中国在房地产泡沫推高了房产价格的基础上成本相对较低造成的。大多数电商的物流成本能够拼过沃尔玛?所以我曾经说过阿里巴巴的上限就是沃尔玛。去年阿里巴巴美国上市,市值一度达到2400亿美金,超过了沃尔玛。但现在,阿里巴巴市值1600亿,沃尔玛市值2000亿。这还是高科技企业享受到了估值溢价的结果。

电商的形态不只一种。我曾经在公众号中谈到过罗辑思维,虽然最开始像是玩的粉丝经济。但实际上在这上面销售的商品都是精品。如果说天猫是大超市,那么罗辑思维就是精品店。论规模,后者永远都敢不上前者,但论利润率,后者完胜。后者销售的商品无论从品还是上架时间来看(颇有点传统厂商用的撇脂定价那招),你愿意支付一定的溢价的。

各大互联网巨头们都已经跑马圈地差不多了,已经形成了所谓的BAT三大巨头,外加小米这样的从手机抢占了入口的企业。所以很多企业玩了半天,不是最后烧钱烧不下去死掉了,就是被几大巨头给收购了。

未来互联网的入口仍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去年的一只大牛股三泰控股就是这样诞生的,通过“速递易”,想抢占物流的最后一百米,一度被资本市场大热捧,我也在这上面吃到了一些利润。这股票从最低价到最高价几乎上涨了20倍。不过资本市场热衷,实际上还有待观察。如果这个商业模式是成功的,那么估值千亿也是合理的。汽车也许会是下一个入口,未来的汽车就会变成和手机一样的玩具,不过前提是先得把电动汽车给普及了。不然大家还是坐在汽车里边玩手机的。

单纯互联网服务玩得差不多了,那就继续玩硬件吧。想通过穿戴设备把人链接起来的设想恐怕是要落空了。几大智能手环公司日子过得都不怎么样了,Jawbone已经开始裁员,Fitbit的股票已经要被打回原形。至于国内,只要小米一做,那就基本没有利润空间了。所以有人宣布可穿戴设备1.0已经死亡。至于智能家居,传统厂商根深蒂固,不过未来到底是靠电视还是靠路由呢,还不明晰,资本市场足够热炒了。乐视从自己超级电视开始被炒作,已经成为创业板最亮的一颗星了。当然现在最热的是VR设备,虚拟现实,暴风当然是最热的。不过拜托,这些公司几块纸片或者一块塑料加上个透镜,尼玛就宣称自己是虚拟现实了,这样真的好么。

未来的互联网+,如果不能有效降低成本(不是靠烧钱、漏税),不能颠覆用户的体验(什么叫颠覆体验,就好比智能手机对功能机那样的),还是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