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思想文化上的错位
2015-09-01百年艺术广州百年艺术
即:中国画着重在“形而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观的表现之一,追求精神上的东西;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天人合一”的观念。如果缺乏这些文化底蕴,中国画就沦为技法的奴隶了;艺术家与工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思想、有文化底蕴。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
岂为形质桎梏禁,绍骅泼墨真性情。东坡长笑儿童邻,诗情画意至高境。
【解释】岂能被西方绘画的形质标准所禁锢,而“画地为牢”?顾绍骅秉承传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以借物抒怀、诗情画意为本源”来创作,为的就是弘扬我之国粹,反对受西画的条条框框所制约的;观当今画工写实、时髦、被西化的、“病梅”①似的中国画,我深感忧虑: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理应是“形而上”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表现之一;但当今的中国画除了“被油画化”的技法外,几乎看不见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西方绘画类似的写实、寓意肤浅,宛如数码图片;要知道任何西方绘画都不及数码图片的真实细腻,充其量不过是乳孩的“看图识字”或历史图片。
“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绘画如果以画得“形似”而判定好与坏,他的见识与儿童一样)”也正是苏轼对先贤们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直被文人们捧为绘画的至理,原因是离不开在中国哲学虚空的宇宙观(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影响下艺术家对诗化的精神内质与诗意的形式外观的永恒追求。的确,中国绘画的这种观念也正是把握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实质,把握了中国艺术诗性的品质特点,才经受住了时间风雨的考验,并一直影响至今。宋代哲学家程伊川说过:“冲漠无朕(天地未判时的宇宙原始状态),而万象昭然已具。”昭然万象以冲漠无朕(天地未判时的宇宙原始状态)为基础,使实中有虚、虚中生实,空外余波,袅袅不绝,“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语),这便是中国画在对意境美的追求中最不可言传的精神所在,加之诗、书、画、印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因此,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郎世宁的绘画是典型的中西结合,他的作品康熙看后,把宫廷画院院长邹一桂找来,让他品评。邹一桂看后说:“工则工矣,不入品评。”意思是说,画得很像、很细,但是不值得去品评,也可理解为不能品评(郎世宁的作品虽然画工精致,但是缺失中国传统文化,而不能评为好的中国画)】
注解:①〔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因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故而将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翻译】有人说:“梅的枝干以弯曲为美,直的就没有姿态;以横斜为美,正的就没有景观;以稀疏为美,密的就没有风致。”卖梅人所以就把健康生长的梅树砍掉端正的树干,养育它旁斜的枝条,剪削密枝,使它的嫩枝早死,锄去它的直枝,压抑它的生机,用以求得高价,因而江苏、浙江的梅树都成病残。
传统笔墨和写意精神的流失,使中国画创作陷入了一种虚妄和怪异。
上个世纪20年代,我们提出了“中西结合”的口号,而表现在中国画创作上到底谁结合谁、怎样结合的问题却始终没得到解决。特别是“八五”新潮之后,在西方文化强势的猛烈冲击下,实际上传统的中华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撞击,甚至是强暴。传统笔墨被消解得无影无踪,写意精神被剥蚀得遍体鳞伤,中国画创作进入了一种虚妄和怪异。首先,是中国的美术教育出现了大问题。当年徐悲鸿引进西方美学教育,无疑给沉寂多年的中国画坛带来了一股清风,特别是提出艺术家深入生 活,贴近大自然去写生,对中国画创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其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许多人把我们民族的笔墨线条和写意精神彻底抛弃,而将西方一些绘画技法奉为神明,一味地追求写真、写实,使中国文人画成为板滞、机械的摄影术。悲鸿先生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他把白石老人请到中央美院的讲台去做示范,其良苦用心,世人皆知。
悲鸿先生的初衷是把西方的造型、透视与中国的笔墨写意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改良中国画的目的。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就连他自己也没有完全结合好。他书法本来不错,完全可以“以书入画”,然而,他画奔马,只是色块堆砌,缺少书法线条的力度和笔墨筋骨,马便有形无意,精神尽失。
这种影响一直延伸到今天。各大美术院校只注重技法学习,而忽视人文教育。可笑的是我们各大美术院校招研究生,不考古汉语,却是英语一票否决。孰不知,中国画不是构建在英语之上,而是必须以国学积淀为支撑的。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人文精神的集体失语是不足为怪的。
从全国大大小小的美展来看,许多画家的创作,尺幅越来越大,制作越来越精细,而内容越来越空,情感诉求、精神含量越来越萎缩。
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西方绘画技法,本来并无可厚非,但谁为主体至关重要。丢掉本民族的文化主体,去“全盘西化”,无异于舍本求末。传统笔墨是中国画的基础,没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根本画不成中国画,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躯壳,便是一具僵尸。中国画如果丢掉了笔墨和写意,便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精神内涵。因此说笔墨和写意的流失,不仅是技术方法上的流失,更是思想文化上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