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山水一方医 ----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传承及其中风病的治疗思路


一方山水一方医

----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传承及其中风病的治疗思路

王键、陶国水、李永攀、叶敏、蒋宏杰、黄辉、王又闻、叶铭刚、卜菲菲、朱婷婷

1、 安徽中医药大学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安王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

 (2014年广州国际中医药博览会陶国水与王键校长)

    皖南徽州,古称新安郡,在该地域产生、发展起来的医学流派,学术界称为“新安医学”。“新安医学”肇始于宋,鼎盛于明清,延续至今,名医众多、论著宏富、学说纷呈,特色鲜明,影响深远。被誉为“明清时期中医药的‘硅谷’”。发源于歙北的“新安王氏医学”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就“新安王氏医学”流派的源流、传承脉络、学术思想、临床特色及其治疗中风的经验简要介绍。

一、“新安王氏医学”流派的传承

1、“新安王氏医学”源流考辨

“新安王氏医学”,又称“新安王氏内科”“富堨王氏内科”。考其源流,清·嘉道年间,歙县王家宅人王履中(名学健),受业于冯塘名医程思敏,得程氏真传,擅长杂病及虚劳病诊治,张之洞、左宗棠等常邀其诊病,医名远播苏、浙、赣、皖等地。王履中之子王心如、孙王养涵秉承家学,悬壶一方,皆为名医。王养涵传子王仲奇,仲奇光大家学,为近代新安医学巨擘,传家学于三弟王殿人、四弟王季翔、七弟王弋真、侄王任之及子女王樾亭、王蕙娱、王燕娱等。王樾亭传子王宏毅、王宏殷。王季翔传子王乐匋,王乐匋传子王键,王键传女王又闻,侄王睿等。

   自清·嘉道至今,王门薪火传承七世,历近两百年,从医者数,代有名医,影响深远。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

2. “新安王氏医学”近现代四大家

2.1 王仲奇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晚号懒翁。秉承家学、熟读经典,博采众长,淹贯百家。擅治内伤杂病,饮誉海内外。主要学术思想与经验,由后人整理成《王仲奇医案》见世。

     王仲奇辨证以经络学说追本穷源,阐发脏腑病变机理,提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人必先伤而后邪入”。诊治内伤杂病,顾护脾胃和肾气,不一味强调进补,擅施调理气血之剂。诊治湿温病证,或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或清热祛湿,随机运用。临证处方,无门户之见,经方、时方并举,惟求一效,赞徐灵胎“药性专长”之说,选择有针对性药物,或以单方参入复方,或取单方力专而厚,用药平稳精炼,取效于“平淡之中”。

 精通炮制理论,炒、炙、同杵、炒去壳、隔纸炒、生姜汁和冲等,或以脚注,或以前缀书于处方。注重药物剂型变化对疗效的影响,据病情使用膏、丸、散剂。议膏方,救弊补偏;制丸剂,扶正祛邪;造散末,酌盈济虚。

    2.2 王任之

    王任之(1916-1988),原名王广仁,字任之,少承家学,博采众长,从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学术经验由后人整理成《王任之医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任之》等。

    临证“以辨病为经、辨证为纬、气血为纲”。治痿病分“气滞血瘀、脾肾不足、湿热浸淫、营卫不调”四型,分别施以通、补、消、和法。治疗各类型肝炎,分“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肾阴虚、阳虚水聚”四阶段诊治。认为气滞与血瘀往往并见,常以越鞠丸、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等方化裁;肝肾阴虚常伴肝失疏泄,采用滋养肝肾法时,常以一贯煎为基本方,加用延胡索、佛手柑等调达肝木。治疗黄疸秉承王仲奇思路,并善用叶天士清热利湿法。

    处方用药以轻取效,慎用猛烈之药,不求速功。重视药物配伍,巧用对药,杏仁配白前,宣降肺气、化痰止咳,用治咳嗽、痰多;鹅管石配甜葶苈,泻肺消痰、纳气平喘,治咳喘或哮喘;磁石配干地黄,补血养心、护阴镇纳,治心悸、气短。重视单验方,治口疮,以北细辛一味研末敷脐取效;治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选用马鞭草、小青草、马兰、疳积草、龙葵、虎杖等清热化湿解毒之品。

    2.3 王乐匋

     王乐匋(1921-1998),笔名老匋,别名默庐,安徽中医学院教授,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首任会长,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50余年。擅长温热病与心脑系病证诊疗,善用条达木郁、滋肾柔肝、寒温同用、异病同治等治疗大法。主要学术经验由后人整理成《中华中医昆仑——王乐匋》《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匋》等。            

     王乐匋主张“寒温统一”,推崇陆九芝“阳明为成温之薮”说,认为擅治伤寒、温热者,都需把好“阳明”关。擅用石膏、大黄治阳明。会通仲景“六经分证学说”和张景岳“阳厥转阴”学说以处理外感病。从临床悟得“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滋阴之内必顾阳气”的深刻含义,创立了一系列邪正合治或寒温并用的方剂。

    重视络病理论,擅用“络少滋涵,治以养络”、“络脉瘀阻,通络搜络”、“络损血溢,治以弥络”等“和络法”。

 用药以“慎”、“轻”、“巧”见长。所谓“慎”者,即临床用药应谨慎从事,而最忌峻攻蛮补。所谓“轻”者,即法取轻灵,不尚厚重,主张轻清灵动,滋而不腻。所谓“巧”者,即处方遣药用思至巧,选用药物尽量做到两擅其用,如常用的青橘叶,既可疏肝理气,也可使处方显得灵动活泼;再如桂枝既可温心阳又可通络散瘀,在心阳不振而又见络瘀之象者,每多用之。

    2 .4 王键

        王键(1956-),继承家学,多有发挥,将“新安医学”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现代实验研究有机结合,形成地方医学流派学术与经验研究的特色思路。主编出版《新安医学精华系列丛书》、《新安医家名著丛书》(共23部),开设“新安医学教改实验班”,为“新安医学”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临床擅长治疗心、脾、肺系疾病。认为多数慢性疾病在恢复缓解期,以气虚、阴虚为本,湿阻、瘀血、痰浊等为标,宜从“益气养阴”立法,酌加理气、化瘀、除湿之品,并需辨明气阴亏虚先后主次。

      治疗痹证“祛邪扶正,通补兼施”、“辨位用药,虫类搜风”、“三因治宜,杂和以治”。寒湿重者,从阳和汤意加减;热甚者,取丹溪“二妙散”意化裁。善据病症不同部位选药,颈项痛用羌活、炒川芎、葛根;上肢痛以片姜黄、炒陈枳壳合用;下肢痛用独活、炒怀牛膝、防己;足跟痛用皂角刺、淫羊藿;腰痛用地鳖虫;关节僵肿变形用露蜂房。久病入络,酌加虫类药,以蜈蚣、全蝎搜风剔络;选僵蚕祛风痰;晚蚕砂除湿解痉。

     重视湿邪为病,灵活运用化湿法,注重条畅全身气血,认为脾虚乃湿病之本,喜用健脾化湿、疏动气机之品。

      用药风格与家学一脉相承,轻清灵动。擅用本地中草药;倡用道地药材;讲究炮制方法;倡遵古法煎煮。

  3. “新安王氏医学”传承特点

“新安王氏医学”在家族师承授受的基础上结合了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及现代师承教育,使得“新安王氏医学”精华能够让更多家族外学人传承衣钵。当年王仲奇在沪上行医,抄方侍诊的学生除子樾亭、女蕙娱、燕娱外,尚有许多族外人。王仲奇常与孟河医派丁甘仁等医学名家切磋技艺,不断丰富家学;王任之建国不久即任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组建安徽省中医研究所,开展“新安医学”研究、坚持门诊,传道授业家学;王乐匋为新安医学首批研究生导师和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通过带教、指导研究生和学术继承人,传承“新安医学”和“新安王氏医学”;王键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新安医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导师,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高等中医院校教改,开展“新安医学”和“新安王氏医学”的研究与传承。

  “新安王氏医学”通过中医药高等教育和国家名老中医传承项目,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实现家族师承与院校教育互补;传统口授相传与现代科技手段并存;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这正是“新安王氏医学”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二、 “新安王氏医学”治疗中风病的思路与经验

     中风,又称卒中,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历代医家多有研究,病机从《内经》时代的外风论,发展为现在的风、火、痰、虚、瘀数端;与之相对应的中医治则治法研究也是多种多样。

     新安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针灸组穴等多有发挥。汪机认为,中风乃“气虚为主,气不生血”而发,提倡以补气为主,兼以补血养阴。孙一奎认为“血病、痰病为本,外邪为标”,“治痰先顺气,治风先活血”,治法上“以养血除风,顺气化痰为主”;同时提倡慎居节食,未病先防,辨中风先兆。吴崑认为清浊倒置,逆从不顺是中风仆倒的基本病机,应先“吐其涎沫”,倡用“稀涎散”。汪昂认为中风乃“真气先虚”,后“外邪乘虚而入”,首创治风三法。叶天士认为凡能导致肝失条达之性,柔和之体的任何因素,均可致“身中阳气变动”,形成内风。其对内风病机的认识:①水不涵木,阴虚风动。②五志过极,风从内生。③阳明气虚,肝胃不和。④阴阳两虚,虚风内动。⑤痰火阻络,痰热生风。此外,新安医家在针灸防治中风方面,或专于刺法、或重于灸法、或针灸并施,理论与应用并举,见解独到,疗效卓著。

  新安王氏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治则治法的发挥以及预后调摄的阐扬,既有对历代医家尤其是新安医家的继承、发挥,又有本学派内部的传承、创新,流派特色鲜明,兹简述如下:

1、宗《内经》正邪观立论,完善中医脑病学说

    王仲奇对脑的认识多有创见,论脑不离五脏。宗《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论,强调中风病以精血亏虚为内因,病位在脑,脏腑关系中以肝肾为著。

    对中风病因病机的分析则主要根据《内经》、《金匮》及李东垣、叶天士、徐灵胎诸家学说,融会贯通间有发挥。如,王仲奇提出“心、肝、肾精血,皆荟萃于脑,故脑为髓海,宗脉所聚”,如果肝肾精血有亏,则“脑筋宗脉弗能宁静”;“脑者精髓之海,宗脉所聚,肾主精,生脑,肝脉人络脑。肝肾精血有亏,风邪乘虚人中”;“肾主精髓,脑为髓海,骨乃髓充……肾亏肝亢,阳易升举,血难下输”等。丰富了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及中医脑病学说。

2、整体立论畅达气机,兼顾素体禀质偏颇

  王乐匋认为心脑病症,病虽在心脑血管与神志意识两方面,病涉心、肝、肾三脏者居多,也可旁涉其他脏腑,整体了解与掌握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对诊治心脑系病证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气的正常运行,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一旦受到影响则会产生乖异,或则逆反,或则滞着,而引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心脑系病证多见气滞为患,故常用条达木郁、疏理气机。

  王乐匋认为,心脑系病证素体禀质应多重视,并以此作为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依据。分为 “痰湿之体”、 “阴虚之质”、“阳旺之躯”、“阳虚之人”。此外,尚有禀质厚薄之分。禀厚者用药量宜大且能胜任攻伐;禀薄者用药量宜轻而不胜攻伐。

3、察微知著以杜其渐,防患未然中风先兆 

     新安王氏医家论治中风主张应察微知源,察微知著。在卒中发生之前,善于抓住中风先兆进行治疗,截断病势发展,防患于未然。《王仲奇医案》中载有“瘖痱厥中根萌”,治予滋养镇摄,“用防瘖痱”;“年逾六旬,欲中未中,然先兆已见”,治以平肝息风,滋水涵木之法而转安等医案,可窥一斑。王乐匋则明确指出,风邪入络而出现肢麻、震颤、言蹇者,常是中风之先兆,切不可淡而忽之,此时非全蝎、蜈蚣而不能入络搜剔。王氏医家重视对中风先兆症状的早期处治,见微知著,治未病以杜其渐,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优势。

4.参合节令气候变化,谨守气宜无失天信

    王乐匋在心脑系疾病的诊治中,十分重视节令气候变化的影响,指出心脑病证以老年患者居多,而老年人各种生理功能均趋于衰退,故对节令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其次是某些疾病的发病、性质与节令气候的变化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心脑系疾病在节令气候变化之时,每多病情加重,或旧病反复。王乐匋认为临床诊治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在季节转换或天气变化之前即告诫患者,注意起居养护以适时令。其次,在药物运用上也要作一些相应的调整,如风阳之病在阳春之际,则可适当加重柔肝与潜镇之品等。

5、握机关键病理环节,创制新药“脑络欣通”

     新安王氏医家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发现“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关键病理环节。临床诊治缺血性中风,以“益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创制专药“脑络欣通”治之。

     “脑络欣通”是在王乐匋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经验验方基础上开发,主要由黄芪、川芎、三七、蜈蚣等组成,益气活血、熄风通络,疗效显著。我们近几年的研究中,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脑络欣通”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机制,已经证实该药能综合作用于血液流变学、血栓形成相关因素、血管舒缩影响因素、兴奋性氨基酸、NO 及 NOS、细胞因子、自由基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神经营养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神经干细胞等多个环节,从而达到改善脑血液循环、保护神经元的目的。

6、基于中风病机论治,巧立四法灵活变通

 新安王氏医家针对中风病机,重视补益肝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阴阳并补、标本同治,在治则治法上灵活多变,约之如下:

6.1补肾生髓法  

新安王氏医家认为肝肾精血不足为中风之本,肝肾精亏,水不涵木,肝阳上越,蒙蔽清窍,导致猝昏跌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诸症。治疗重在固本,以滋补、育阴、涵濡的方法扶持阴分不足。重视肝肾,善用补益肝肾之法,选地黄饮子、二至丸加减。

6.2益气活血法 

新安王氏医家治疗中风病,尤其重视益气活血法。认为现代临床之脑血栓、脑梗死、脑溢血,多为“气血交阻,不能濡养筋骨”,治法上主张“益气活血”,用“脑络欣通”收功。

6.3化痰通络法 

新安医家孙一奎认为“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当以养血除风,顺气化痰为主”,提出“治痰先治气,治风先治血”治则,以达气顺则痰清,血行风自灭。新安王氏医家辨治中风,常采孙氏之论,治以熄风豁痰、化痰通络。 

 6.4阴阳并补法

王任之认为中风之症,虽以阴虚阳亢为本,然阴虚日久,肝肾亏虚,精血衰耗,阴损及阳,出现阴阳并损、精血两亏,喑痱之症。当填补精血、阴阳并补,主张用温润而不用温燥,参用地黄饮子,但不用桂、附之类,常选熟地黄、牛膝、山茱萸、远志、枸杞子、五味子、淡苁蓉、何首乌、当归、沙苑子、巴戟天等性柔不刚之品。

7、方从法出而不泥,药随证施有规律

      王仲奇治疗中风,少用成方,间或用之亦必据证化裁,方从法出,药随证转,按治法分类归纳其用药规律如次:

      肝风扰动,治以平肝息风,药用天麻、白蒺藜、钩藤、菊花等。

肝阴不足,肝阳亢盛,治以潜阳镇摄,用锻龙齿、锻龙骨、锻牡砺、锻石决明、炙龟板。

经络不畅,血脉痹阻,治以通隧道,宣通脉络,酌选人肝、肾二经的祛风湿类药,如豨薟草、鹿衔草、桑寄生、桑枝等。

痰浊蒙蔽,机窍不利,症见神志不爽,舌蹇语涩,痰鸣流涎者,常用法半夏、橘红、海蛤粉、旋覆花、枇杷叶、天竺黄、制胆星。神明失慧,治以清脑宁神,常用获神、远志、石菖蒲、郁金、夜交藤。

脾虚湿盛,治以健脾化湿,常用白术、薏苡仁、茯苓等。胃阴不足,治以养胃布液,常用金钗斛、肥玉竹、大胡麻等。元气亏虚,迁延不愈,治以益气补虚,常用黄芪、参须、党参,气虚兼有阴虚者则用功劳叶。

荣血亏虚,脉络失荣,治以养血荣络,常用全当归、炒白芍、丹参、鸡血藤、仙鹤草。肝肾亏虚,治以补益肝肾,酌选熟地、干枸杞、潼沙苑、淡从蓉、楮实子、怀牛膝、女贞子、旱莲草、覆盆子、野料豆等。

8、注重中风后期调摄   身心并治以奏良效

     新安王氏医家注重中风后期调摄与康复治疗。王仲奇重视调理脾肾、顾护脾胃,以利于中风患者康复。王乐匋诊治心脑病证注重情志因素,强调应“不失人情”,“病关情志,必也怡情释怀,斯为却病之策”。王键对中风后的康复治疗别有会心,专著王键谈中风中医康复与调治》一书。强调中风康复中应身心并调,指出“心病”是中风康复的“绊脚石”、信念是中风康复的“垫脚石”、鼓励是中风康复的“铺路石”。从中风的预警信号、康复运动时机和时间把握入手,提出饮食宜忌、膳食营养调摄要点,配合针灸、推拿、导引法以治疗运动、语言、认知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