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新奢侈精神的回归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享受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需求下,不可复制的艺术品都成了奢侈的象征。于是,有不少国人表示出对欧洲古老生活方式的兴趣。
奢侈品是一种高品质的,能带给人一种感动体验的消费产品。奢侈品在价格上肯定要比一般的商品高,且必须具有一种文化审美上的精神因素。没人会把一块金砖叫做奢侈品。因为旧有的对物质外在推崇的旧奢侈主义者已经落伍,新的奢侈消费者更注重物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当下,人们从单纯的商品消费转向体验式的生活方式的消费。比如,有一片竹林,空气非常新鲜,每天只能进去一个人,收费很高,这是一种奢侈生活,是一种奢侈品外延的扩展。
在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突飞猛进其实大多还处于一种表面的现象上。奢侈品消费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炫耀性消费,二是自我满足型消费。在西方,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那些年龄在40岁到70岁的富人阶层,而中国则大多是20到40岁的都市新贵。
由于历史的一些原因,中国有能力消费奢侈品的大多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年轻人有赶时髦的消费习惯,所以中国对于奢侈品的消费方式大多还是炫耀性的,这就是为什么路易·威登的包在中国卖得这么好的原因,因为它最容易让人们看到。其深层的原因是,中国人对于自己经济实力的不自信,所以需要某种昂贵的商品来证明自己的成功。但是在西方,由于消费者年龄层和整体环境的成熟,奢侈品消费大多为自我满足型消费,而这也是奢侈品消费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的标志之一。
奢侈是一种生活方式。传说路易十六夫妇走上断头台时,皇后不小心踩到了行刑者的手,可还是习惯性地对即将施与她极刑的人优雅的说了一句:对不起。这就是欧洲皇室人员的奢侈生活。从日常用品到出行都享有独一无二的服务,但他们在行为、举止上却有一套严苛的礼仪。
电影《罗马假日》里的公主出逃后,身上没有一分钱,因为她从来不知道钱为何物、她们自出生起就被施以一种高雅的精神修为。这就如同中国的晋代名士,拥有万贯家产,却视金钱和功名如粪土,他们追求的是闲云野鹤的生活,而不是一种物质享受。
可今天的中国有钱人,却以购买上百万的名表、几百万的名车为身份象征。这只能说是一种消费,不同阶层的人消费不同价格的商品。不同阶层的人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市井有市井的生活,工商阶层也有工商阶层的喜好,但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绝对不能出现对物质的崇拜,而应博爱、慷慨,绝对不能嘲笑比自己阶层低的人,要有对艺术品、古玩的鉴赏能力,同时还要精通马术等等运动。这与今天有钱人使用名贵房车作为一种身份标识不可同日而语。
把物质的精神属性与自己的生活需求对接,产生一种新的消费观即新奢侈主义者,让贵族阶层的精神传统有所延续,也使人们可以从那些标明皇家名媛使用过的一些品牌中,看到这些物质作为一种精神向外扩张的高贵血统。
不论是施华洛世奇艺术水晶,还是劳斯莱斯车,抑或是一种皇家马术,都作为一个阶层的生活方式在流行,使得今天国内某些企业家不惜花费几百万送自己的子女留学,目的就是要学到一种生活方式,不再像他们的父辈把镶金家具当作一种时尚。
新奢侈主义要懂得欣赏一件物品的艺术价值,要有对古玩的鉴赏和对速度、冒险等新游玩方式的喜好。其拥有的奢侈品不再只是传统豪车、游艇、钻石、珠宝,而是中国古玩、字画、帆船等高端生活方式。从中可以捕捉到某些信息,旧奢侈主义者追崇的外在表露已经在向新奢侈主义者的精神回归,时代呼唤新奢侈精神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