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地理业态


   新加坡共有大小岛屿63多个,地势起伏和缓,主岛新加坡岛的面积占到90%以上。于北部建有新柔长堤,西部有第二通道,两者成为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柔佛间的联系通道。新加坡岛以外较大的岛屿有裕廊岛、德光岛、乌敏岛及圣淘沙,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高166 m (545 ft)。

新加坡很多地区都是填海产生,现今仍持续填海计划,自1950年至今已经约有20%的国土面积由填海产生,新加坡国土面积于1960年代时为581.5 km2 (224.5 sq mi),现在约为704 km2 (272 sq mi),至2030年以前,可能再增加100 km2 (40 sq mi),部分计划则连结较小的岛屿,如裕廊岛[20]。新加坡约有23%的国土属于森林或自然保护区,而都市化限缩了雨林面积,森林主要分布于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新加坡境内共有超过300座公园及4个自然保护区;新加坡在城市绿化方面相当成功,而有“花园城市”之称。

新加坡并无采行夏时制,新加坡标准时间为UTC+8,较其地理位置时间快1小时。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长夏无冬,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年平均温度在24摄氏度至34摄氏度之间:最冷月为1月,受来自中国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加上低压带的南移,较干燥的东北风会令新加坡的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3至24度左右,而且天色也会比较好;而到了4月至5月这段期间,低压带的北移和东亚大陆高压带的减弱的影响下,气温会有轻微回升,而且雨量也会增多。湿度较高,每日平均相对湿度早上为79%,下午为73%。降雨充足,也常有雷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每年11月到1月为雨季,受较潮湿的季风影响,雨水较多。此外,新加坡由于在数十年来市区发展迅速,使全国皆受热岛效应影响下,平均温度也比邻近热带城市明显更高。

新加坡早期的移民多聚集在中南部的新加坡河出海口一带,其他地区则大多是热带雨林或农业用地,但是今天基本上都已城市化,除了少数的自然保护区。

由于缺乏大型纵深的河流,新加坡政府专门修建了多个蓄水池,用以收集平常降雨所带来的水源。尽管降雨量有时会很大,这些雨水还是无法满足新加坡的用水需要,因此目前接近40%的水源都是主要从马来西亚进口的。新加坡政府也在积极开发其他水源,包括海水淡化以及再生水,计划会大大降低对外来水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