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GDP破7背后说明了啥?


 

第三季度GDP破7背后说明了啥? - 不执着 - 不执着财经博客
 

从刚公布的数据来看,第三季度GDP增速跌至6.9%,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值。这也是自2009年以来,我国单季GDP首次低于7%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曾降为6.2%,远远低于那一年8%的全年目标。然而,2008年末中国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成功将2009年全年增速推升到9.2%。对此,市场降准降息的呼声又开始响起。

就在稍早之前,彭博社(Bloomberg)25位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分析师们预测,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实际增长6.7%,低于官方为全年设定的“7%左右的目标。市场开始担忧,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硬着陆或动力消退。对此,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曾表态,只要GDP数据不低于6.5%,就将被视作7%

与国外机构对中国经济担忧相比,国内专家们对GDP7并不悲观:一方面,GDP在多项经济数据中的“至尊”地位也在被削弱。近两年来,中央政府在提倡逐步淡化GDP的同时,更对就业率和新增企业登记数量等指标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度。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些数据更具主流意义,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同时,中央高层也多次强调: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符合全年增长预期目标,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

另一方面,国内学界广泛认为,GDP统计数据有低估的之嫌。有学者曾表示,中国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其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给抽样带来一定难度,大量服务业、个体小商贩、农村地区消费等产生的经济活动可能未被计入GDP

而笔者认为,现在统计GDP数据的精准难度在增加。在上一个周期中,由于采矿、冶炼、重化工业行业等占比大,统计方法如果较真实地反映经济增长状况,在采样的选择与权重的分配上,以上这些行业所占的比重必须较大。但过去几年增长较快的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公司规模小、数量多,如果完全沿用过去的统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经济增长失真。

不过,尽管大家对GDP数据的真实性存在着较大争议,但第三季度GDP增速下滑已是事实。好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逐步重心下移,并没有出现断崖式跌落。而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三期叠加。鉴于,这三个期的作用同时出现、互相叠加,因此整个局面要比2008年之时更加复杂。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第三季度GDP7的呢?

首先,投资增速下降是导致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主要原因。三季度经济活动走弱,房地产去库存持续、工业活动疲弱、消费增速放缓。尽管政策支持力度加码应有助于提振基建投资增长,但这并不足以完全抵消房地产下行和金融行业增长放缓的拖累。

值得关注的是,重工业在去产能化道路上苦苦挣扎,钢铁产量大幅下滑,全国钢厂高炉开工率也显著下降。整体而言,预计9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可能由8月的6.1%下滑至5.9%,使得三季度平均增速至6%。同时,为保障9月份纪念抗战胜利阅兵活动期间的空气质量,北京临时关闭了一些工厂,这一因素影响了工业增加值数据。

再者,股市成交萎缩,拖累了第三季度GDP增速。央行公开数据显示,7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7024.6亿元,环比下降26.9%,深市日均交易量为5227.1亿元,环比下降34%8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5147.7亿元,环比下降26.7%;深市日均交易量为4630.6亿元,环比下降11.4%9月的数据目前尚未公布。

从指数表现来看,截止6月末,沪指收报4277.22点;而到9月末时沪指低至3052.78点,跌幅近30%。因股市受到去杠杆和持续暴跌等因素的影响,在整个第三季度成交低迷,这直接影响到GDP增速。

最后,进出口数据增速持续保持低位,使GDP增速放缓。虽然专家们表示,我国外贸顺差正在扩大。但这也反映出国内企业进口需求不足,显然这是“衰退型顺差”。笔者认为,受到全球贸易需求萎缩的影响,以及中国出口自身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阵痛之中,未来我国对外出口增速持续低迷将是“新常态”。

面对中国经济的持续下滑,甚至已经破7,很多专家建议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宽松,年内再来一次降准降息应该可期。不过笔者认为,货币宽松对拉动经济的效果不会很好:一方面,信贷结构严重失衡。9月新增信贷1.05万亿元,M2增速达到13.1%。并不是社会缺乏流动性,而是大量的信贷资源流向了房地产、国企央企等领域,真正的实体经济没有沾到多少雨露。

另一方面,银行间市场的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回购利率,都明显低于去年同期近1个百分点,说明银行体系的总体流动性充足。而是银行间货币市场的低利率没有很好的传导至信贷市场中。如此看来,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不畅通的难题仍未破局。

笔者认为,货币宽松不仅救不了中国经济,而且还会引发隐性通胀,未来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更可能高频率地使用SLFPSL、定向降准、再贷款等“微刺激”手段将成主基调。而盲目的全面放水,只能进一步催化资产泡沫和为通胀埋下隐患。所以现在政府当务之急应是减税降费,这样才能快速将实体经济拯救过来。

应该说,政府收税是天经地义,毋容置疑。但并不是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财政收入的增速最好跟着GDP增速,面对经济下行,政府应尽最大的努力做出降税的行为。通过全面大幅度减税的方式,把钱留在企业和百姓手里,这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简单办法。

一方面,现在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情况非常严重,大量的社会资金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都跑到虚拟经济中去,这主要原因是投资实体经济风险太大,税收过高,无利可图。而事实证明,只有实体企业活了,经济才能活,走好中国经济这盘棋,最重要的是通过大幅降税减费的方式来激活企业。

有小企业主算过一笔账,他每年的营业额是2000多万,但交完税后,利润就剩下不多了,而且这些利润多半是一些没有收回的应收账款,如果考虑用工成本上升和坏账率抬头,企业在盈亏边缘苦苦挣扎,现金流总是很紧张,有时甚至连工资都开不出。如果让流转税能够减半征收,让企业有利可图,那么愿意投资实体经济的人就会多起来。

另一方面,减税降费并不意味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大幅减少。在《论语·颜渊》中有记裁: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钱不够花,该咋办?”有若回答道:“能否将百姓的税赋减轻呢?”哀公说“现在国库里的钱都不够,如果再减税岂不更惨?”有若再回答道:“如果百姓手中没有钱,国库里又怎么能有钱呢?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够的钱,国库又何愁没钱用呢?”

笔者认为,税收与经济增长之前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因为企业所得税增收会降低盈利水平,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个人税的增收,则会降低劳动收益率,抑制劳动供给直接减少个人财富;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增收,导致物价上升,抑制消费。所以要经济复苏、财政充盈,政府必须加大减税力度。

面对第三季度中国GDP首破7,各方都要求进一步放松银根。但事实上货币宽松,也必须要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套,因为货币宽松后并不等于社会资金会流向实体经济,故实体经济的复苏还是离不开财政政策(减税降费)对社会资本的引导。所以,稳增长不能不谈减税,促改革不能不谈减税,惠民生也不能避谈减税,政府减税力度若是再大些便会对拉动经济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