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媒体报道,瑞士瑞信银行公布了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财富国家。同一天,有关英国驻广州总领事打的被拒载的文章也在互联网上传得沸沸扬扬。
在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将在本月下旬对英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前夕,这两条信息俨然成为其最合乎其宜的背景和底色——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政府有钱,但在不少方面又很落后,是名副其实的“发展中国家”。
英国唐宁街的设计师们为习近平的访问量身打造了一套豪华款式:乘坐高贵的御用马车前往历史悠久、富丽堂皇的白金汉宫下榻,英女王会见并安排了两场宫廷御宴;除了在首相府会谈外,习近平还将成为少数能够被邀请在英国首相官方乡间别墅契克斯作客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在这里,美国总统、苏联前总统、德国总理等重要政客才能享有资格;在英国国会大厦,习近平将获得在美国未获得的特殊礼遇——发表演讲。
英国是中国晚清时代最早的侵略者之一,作为前殖民地国家的元首,习近平的访问得到的种种特殊安排,固然与时移世易,全球力量对比发生巨变有关,但鉴于此前中国领导人从未得到类似礼遇,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权力格局的迅速重构——从一个具有拍板权的政治领袖那里才能获得其预期的外交目标。
不久前,唐宁街还因达赖访问问题和中南海闹别扭,英国和中国的高级别政治对话也一度被搁置。
但很快卡梅伦政府就作出修复和发展关系的积极努力。他在新的任期伊始,就强调要打造英中关系的“黄金五年”。特别是在中国新一届政府作为核心战略之一推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问题上,英国是西方首个公开“背叛者”,率先公布将成为其意向创始成员国,对受到西方集体抵制威胁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打破僵局的关键支持。
此后,中英关系就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双方罕见地提前数月公布习近平访英日程,王毅外长早早地到英国打前站。中英都对此访寄望甚高,期待甚多。王毅就曾指出,习近平访英将开创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希望英国成为西方发展对华关系的领头羊,对中英关系作出新的定位。中英双方也都对黄金时代的新说法彼此呼应。英国外交大臣最近来华为习卡会做最后的沟通。这些都说明,在习近平访英后,双方关系将得到很大提升和拓展。
但正如“黄金时代”这一名词所隐喻的那样,中英关系的本质特征还是“经济互利”。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投资能力是英国政府最看重的。舆论就强调,习访问期间将在经贸、核电和高铁等多个领域签订大单或达成共识。双方在社会制度、价值观以及对国际关系和规则的看法还存在重大岐异。英国也不大可能抛弃西方和其最重要的盟国美国,和中国结成盟友关系,成为后者的战略支撑力量。
另一方面,尽管英国是欧盟三驾马车之一,也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但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经济总量排在德国甚至法国之后,在国际体系中是美国的小兄弟和马前卒,实际上也接受后者的核保护,在经济实力和国际关系中那种天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式微。不足以成为中国有分量的全球性伙伴。
不过,英国取代法国,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发挥“领头羊”作用,是最具可能性战略性成果。但中国为平衡欧盟内部的平衡和安抚法国,也将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