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8月北洋水师学堂正式落成,学生开始入堂肄业(《严复的一些史实》之六十六)


      1881年8月北洋水师学堂正式落成,学生开始入堂肄业
                                           严孝潜

1881年8月
      1881年8月1日(七月初七),北洋水师学堂正式落成,学生开始入堂肄业。(《天津河东政协文史资料第七辑第34页》)
      天津机器局位于天津河东区的东局子,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院内。北洋水师学堂校舍一说是在天津机器制造局“垣内偏北”,一说是在“制造局东角上”。实际位置当在当时天津机器制造局的东北角上。

     1886年曾随醇亲王巡视机器总局和水师学堂的天津海关道周馥在其《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中有如下记述;“水师学堂校舍环境也很优美:“堂室宏敞整齐,不下一百余椽。楼台掩映,花木参差,藏修游息之所,无一不备,另有观星台一座,以备学习天文者登高测望,可谓别开生面矣。”(张焘:《津门杂记》中卷第19页)据有的资料说,观星台是严复提议修建的。

      另外,1900年八国联军中俄国的随军记者扬契维茨基,对北洋水师学堂也有如下描述:“我们住在制造局东角上的中国武备学堂(按:应是北洋水师学堂)里已有好几天了,我们住的房子正好是过去德国和英国的大学堂教习住过的地方。教习住的房子里的陈设应有尽有,布置得舒适而又扑素。这里还有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里面收藏有英国人和德人写的关于数学、物理、化学和其它科学的重要著作。学堂里的所有建筑,都按中国风格建造。按中国人的习惯,一座接着一座,建得既平行又对称。在前面的一些房子里安排了外国教习的住宅、课堂、试验室和教务处。在后面的房子里住着中国总教习、督学、中国教习。中国学生宿舍也在这里,每间住两个人。再后面是杂用房和厨房。
       通过以上的这些描述,我们可以对北洋水师学堂的位置、校舍环境、总体布局、建筑风格以及观星台和图书馆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严复虽然只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洋文总(正)教习,但“该学堂之组织及教
授法,实由府君一人主之”。吴仲翔虽然在北洋水师学堂开学前,被任命为总办,但按当时清朝官员惯例,总办是不会去做具体教学组织工作的,全由副手(会办)或下一级官员承当。而北洋水师学堂这时只有驾驶班一个专业,也只有一个年级的百多名学生,规模不大,暂不设“会办”,所以许多校务工作全由“洋文总(正)教习”主之。
       按章程,水师学堂的招生考试制度极为严格,报考者先由“天津道或海关道面试”,再“择其文理通顺者先取百名左右”,送“赴水师学堂面试”,察“其体气充实,资性聪颖,年貌文理相符,果是身家清白”,挑选“六十名,取其本人家属甘结,亲临保状”,收入“学堂试习二个月后”,再行“察看”。倘“荧口齿不灵或性情恶劣,举止轻浮”,即行“剔退”。
       第一次招生录取了60人。北洋水师学堂刚开办时只设驾驶班一个班,学生中有近一半(27人)是严复从福建招来的。
      学堂以五年为期,“未满五年不得自行告退及请假完娶,亦不得应童子试,致妨本业”,五年期满,“果有兼人之资,中西学问并进者,准入应试”,(《天津河东政协文史资料》第七辑:《洋务运动在河东》第42页)
      学生要在水师学堂毕业后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
      在学堂的五年中,前四年主要在学堂学习应习课程,后一年由北洋大臣大考,“择其中式者,派上练船”,在船练习一年,“凡大炮、洋枪、刀剑、操法、药弹利弊、上栀接绳、用帆诸法,一切船点上应习诸艺诸能通晓”。(《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第509页)
       学生按入学时的文化水平分班教学因才施教,而且待遇也有区别。文理全通、读书甚多者,编为一班,每月给赡银一两;文理未尽通、而读书己多者,编为二班,每季给衣履费银二两;书读不多、文理未尽通顺而资性聪悟过人者,编为三班,每季给衣食服费银一两。(《天津河东政协文史资料》第七辑:《洋务运动在河东》第42页)
       所有考取学童均给饭食,赡银“各交家属具领。俟学生果有进益,再为递加,并随考核酌奖”。有很明确的奖励制度。(《天津河东政协文史资料》第七辑:《洋务运动在河东》第42页)
       关于课程设置,严复既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并注意与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实际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驾驶学堂课程规定,分内堂课目、外场课目两部分。内堂课目计有国文(读经、论说),英国语文文字(文法、信札),国家读本(各国地理大要、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大要),数学(代数、几何学、立体几何、三角),天文学,航海学,海上测绘,丈量学,静力学,静水学等。外场课目,计:单人教练,步兵操法,信号学,成队教练,成营教练,枪炮教练,升桅操练,炮弹及引信理法。(《天津河东政协文史资料第七辑》第40页)

其时,适有中途撤回国内留美学生十余人亦附派学堂续习。(天津河东政协文史资料第七辑第39页:《天津水师学堂事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