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三年困难时期生活杂忆
卢光耀
1959年是著名的“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我正在上小学四年级,年龄小,又住在城里,不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只知道肚子早晚都在饿着。那时,粮食是定量供应,小学生每月最高是22斤,初中生是27斤,高中生31斤,比现在人均消费要高出许多,但的确不够吃,主要是没有油水,没有肉,菜也很少。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站在操场上,肚子饿得直叫唤,恨不得赶紧放学。但非得等校长来,站在操场上高高的讲台上说几句话后,学生们才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按顺序排好队,从学校内向学校外走去。在学校内队伍还算整齐,一出学校大门,队伍马上乱了,大家都飞快地往家跑去。
最困难的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二年,我们放学后经常去野外挖野菜。地米菜和麻丝菜这两种现在还吃的野菜,那时早被人们挖光了,我说的野菜其实就是野草,是那些没有毒的,能被牛、羊、兔子等牲畜吃的野草。这种“野菜”的名称有:干饭疙瘩,牛舌头,灰灰菜,野苋菜,扫树苗等。干饭疙瘩是兔子最喜欢吃的一种野草,长得很矮,叶子细小而嫩,它的茎也嫩,我们回去洗净后拌点麦粉蒸蒸吃。牛舌头主要长在水井边和水塘边,因叶子大而长,梢部呈圆形,极象牛的舌头,故得名牛舌头,可炒炒吃。灰灰菜,顾名思义,叶子的颜色是灰色的,老了后泛紫红色,羊子喜欢吃这种野草。野苋菜的枝干上长有刺,叶子与农民种的苋菜叶子一样。野苋菜能长成很大一株,干枯后能当柴烧。这种野菜因枝干上长有刺,动物不吃,人吃也要在它还未长老时采它的嫩叶。扫树苗长在城壕边,长老后砍下来能做扫帚用,故叫扫树苗。吃它的叶子也必须在它还未长老时便去采摘,没粮的时候,用盐水煮煮吃。
学生时代,经历了三年的困难时期,许多往事已如过眼烟云。在那淡忘了的记忆里,有一件事至今令我难忘,每每讲给现在的年青人们听,却多已成为笑谈。1960年,放麦假的第一天下午,我与两个小伙伴在光化县二中里玩,二中中午学生会餐吃的是炸馍,会餐完后,学生回家的、回乡的都走了,偌大的一个校园空无一人,我们来到学生食堂后边一个篮球场上,篮球场的旁边堆了一大堆红砖,我们爬了上去,这堆红砖中间凹,有一个伙伴说,我们来码房子吧,大家便动手掏中间的砖往四周码,每个人只掏了两块砖,砖的下面露出一个筲箕筐,筐里装满了炸馍尖。我们乍一看都惊呆了,天上真的掉馅饼了,又惊又喜的我们稍迟疑后,本能地决定将它拿走美餐一顿,大家伸出头四处瞅瞅见无人,端起筲箕筐就往二中校外跑,那时的学校封闭不严,四周有许多地方可以出去。我们跑出学校后,就在学校旁一个小伙伴的家里,三下五去二地把它分了,分得非常平均。分完后,我和另外一个小伙伴,拿着分得的炸馍尖,飞也似地跑回自己的家了。现在想来,那筐炸馍尖肯定是某个炊事员偷偷拿了藏起来的,等天黑后拿出学校,给他的那些也是天天吃不饱肚子的家人或老婆孩子们吃的。我们在拿这筐炸馍尖时,那个炊事员肯定瞧见了,但不敢声张,在那个年代里,这个炊事员的行为一旦被人知道,不仅要挨批挨整,还会丢掉饭碗,多少年头都抬不起来。我们在幼小的学生时代,便跨越了三年困难时期,也跨越了幼稚、软弱和无知。宝剑锋从磨砺出,幼时的磨难为后来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奠定了基础。这些陈年的往事,我们应该牢牢记取,有时,它是一种鞭策,催我们奋进,给我们以自省;有时,它又是后事之师,让我们知往鉴今,去处理我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事情。
(潘世东转载于gxj1357的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