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之后,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的很大的限制。孔子和儒家文化在韩国的影响力似乎要远远大于中国。如果说儒教也算是一种宗教的话,那么儒教几乎可以说是韩国的“国教”。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时至今日,儒家思想在韩国仍占据主导地位,孔子“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而根植于儒家思想的韩国文化,在产业化上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正日益引起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对于同属一个文化圈的中国来说,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或许更具借鉴意义。
韩剧的基本模式是日本的故事结构+中国的儒家文化底蕴+人造的俊男美女+先进的技术手段。韩国电视剧以生动细腻地反映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见长,在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剧中的情节之所以让人感动、产生共鸣,其灵魂所在便是儒教的八德核心: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在推行“文化立国”的国策中,韩国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中,闯出了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韩流”新路。
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更主要的依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韩国在国家文化发展中明确提出将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政府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运作。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国策。国家专门为文化产业制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随后陆续对《演出法》《唱片录像及游戏制品法》进行修改。2001年,韩国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每年给予5000万美元的资助。此外,政府还为文化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资金支持。据统计,韩国仅在2002年就向文化产业提供了5000亿韩元(约4.5亿美元)的资金,在每年的政府财政预算中,韩国文化产业的预算超过了1%,目前达到这个比例的国家只有两个,除韩国之外还有一个是法国。
因此,在这一“韩流”的背后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一是要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建设角度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力促进和推动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二是要着力于本土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角度,在国际传播的同时,不断加大民族的文化整合和伦理性塑造。我们看到,韩国的影视剧虽然从一开始就有着开拓国际市场的趋向,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依然是其基本立足点,他们的文化产品都不是专门为跨文化传播而制作的。
韩国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对于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大陆生活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夏骏所指出的那样,目前我们只是强调国家对儒家文化输出的重视和支持,着眼点主要不在经济而在政治上——为国家的高速发展营造和平、稳定和友好的外部环境。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儒文化扩张还仅仅局限于在世界各国兴办孔子学院,而且中国的儒文化扩张给人感觉(至少外电评论是这样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味要强一些,而韩国的“文化立国”虽为国策,却彻头彻尾地充斥着商业气息和产业目标。因此,如何像韩国人那样,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开发出引起共鸣或至少是可以得到认同的文化产品,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渗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