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既“不彰”,27岁副市长有啥奇怪?
近期,福建省面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选拔引进了一批优秀毕业生来闽工作,其中以聘任制公务员方式选拔引进了年仅27岁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李施军为龙海市副市长。据了解,李施军是按照福建省“引进生政策”聘用到龙海市工作的,目前分管科技领域,聘期两年。
针对“27岁博士生任副市长”一事,一些网友在微博上艾特我,想听听我的看法,我表达了四层意思,在此不妨再拓展一下:
一是该博士生有“官迷”之嫌。李施军19岁入党,或许生来就是当官的料子。然而国家培养一个生物学博士,应该说花费了巨大的投资,而一个人能够成为生物学博士,尤其是清华大学的生物学博士,一定是对生物学的某个方面很感兴趣才行,而且肯定是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可如今,李施军放弃了努力研究多年,社会价值远高于“副县长”的生物学专业,“跨界”担任多如牛毛的副县级官员,无疑还是“学而优则仕”那一套在作怪。当然,也不排除李施军当初选择生物专业,无非是想拿一个博士头衔,以便转战官场,而并非出于对生物学的热爱。不过,如果果真这样,李施军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其实用主义对自己未来,未必就是什么好事。而在腐败已相当严重的官场,“染缸文化”不可避免要对他进行侵蚀,日后李施军或为自己今天的选择后悔。
二是真正有抱负的年轻人,不该进入官场。1月17日,笔者做客人民微博“大智汇”微访谈时,就目前一方面公务员抱怨待遇差,另一方面却又出现公考时“公务员热”的矛盾,笔者曾以自己已有30多年工龄的公务员身份告诫广大的年轻网友:“如果你真有抱负,最好还是不要考公务员,因为机关是埋没人才的‘最佳’场所,不太适合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发挥才能。行政机关埋没人才还有另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逼着你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比如毫无价值的会议;二是让你做没有社会价值的事,比如参与或迎接达标评比”
三是领导干部任用制度成“橡皮筋”。随着公务员录用环节的日益规范,“逢进必考”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如今福建省别出心裁,直接从三所大学里招收应届硕士生、博士生担任公职,难免让人产生“猫腻”之嫌疑。而在任职上也是明显违背有关规定。因为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第四条第一款对“考核合格的新录用公务员”如何任职定级已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即: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任命为副主任科员,定为二十四级;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任命为主任科员,定为二十二级。
也就是说,李施军初次任职,只能担任非领导职务。如今被任命为副市长,显然是定高了两个档次,即正科级实职、副县级。不难看出,党政领导干部任用制度,已经成为“橡皮筋”。
四是如此这般,不如恢复科举制。据笔者对乱象丛生的中国官场观察,李施军的任命并非最“出位”的。笔者在《“24岁正处”,是为恢复科举制度做试点?》一文中曾提到两名更为“出位”的任命,一位是1988年出生的石磊,2008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经江苏省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官选聘,被录用为南京市的一名村官,很快就被提拔担任栖霞区西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栖霞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还当选为“十八大”代表,并在大会期间和总书记有一番对话。2012年12月,又被任命为共青团南京市委副书记。按照副省级城市套算,石磊也就成了正处级干部。另一位是清华大学2011届毕业生焦三牛,年仅22岁成为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官至副县级。
写到这里,笔者忽然发现这三名“出位”官员均来自于清华大学,这也验证了网上“当官去清华,发财去北大”的前半部分。
不过这三人再“牛”,也“牛”不过27岁即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成为山东“最年轻厅官”的张辉。网上对毕业于山东经济学院的张辉被“火箭提拔”是颇有微辞。言下之意,如果张辉毕业于清华大学,那就相对公平了。
笔者一直对清华大学充满着崇敬,也深知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都是高智商,或者超勤奋,至少具有超人的考试能力,他们走进官场本也无可厚非。但就以上四位同学的“入仕”过程看,却暴露出目前“吏治不彰”的大问题,由此带来的“程序违规”,也将成为他们仕途中永久的“硬伤”。
因此,如果仅仅以考试能力选拔官员,那为何不直接恢复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