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传出债务丑闻。
这并不奇怪,民营钢铁企业、钢贸企业纷纷跳水,钢铁行业火烧连营,蔓延到大企业的路径清晰可见,先是蔓延到管理不善又业务激进的企业,而后蔓延到其他企业。这一路径与欧债危机的路径一模一样,在市场下行、实体经济紧缩时,谁债务风险大经济实力弱,谁就难逃债务爆发,有句话可以用在此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中钢究竟是否会落水溺亡,关键在于父爱主义会不会伸出援助之手。
有迹象表明,轻微的援助已经开始。在中钢某员工写的公开信《中钢集团还有希望吗?》,指出2013年中钢集团通过卖地获利8亿,申请财政补贴11亿,才勉强保持赢利,掩盖了当期亏损。绝大部分银行对中钢贷款进行了展期,媒体披露内部人士的信息,只有国开行的6.9亿贷款显示为逾期,其他银行陆续进行展期。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中钢股份及其子公司已向近40家银行申请贷款,截至2013末,贷款余额前几名的银行分别是中国银行80.44亿元,国开行63.16亿元,农行49.24亿元,交行46.53亿元。如果中钢是家民营企业,银行抽贷,没有授信,中钢的债务窟窿不会到今天这么大,这家企业很有可能已经破产倒闭,不可能继续苟延残喘,成为僵尸企业。
救助之手充满了愤怒,对中钢恨铁不成钢,“父爱主义”存在,不会让中钢死亡,但不会大手笔求助,否则改革难以顺利推出。
中钢内部管理混乱、急于求成、效率低下等,在中钢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中钢集团在非洲、在澳洲的投资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中钢集团是国内主要红土镍矿进口商,2009年该项贸易曾是中钢矿产资源贸易业绩的一大缺口,亏损额达数亿元;2008年以13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中西部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国企业的首次海外敌意收购。但由于之后铁矿石价格出现下跌,此项投资的价值后来严重缩水;中钢集团与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合资的一家企业被关闭,造成巨额损失。投资亏损几次不容易,次次亏损实在难得。
国内投资同样亏损,《新世纪》周刊2010年第32期曾曝光,中钢集团在与山西中宇等民营钢企合作时财务管理失控,导致内部出现超过40亿元的资金黑洞。内部员工的公开信披露,“被海鑫、鑫达等民营企业套牢的资金接近20亿,集团领导要求保密”。
投资亏损的责任由离职老总承担,行政官员式的高管任命制,注定中钢无法走上高效的市场之路。2011年5月17日,中钢集团新闻发言人李可杰向记者证实,中钢集团总经理黄天文被免职,中钢股份总经理贾宝军接任其职务,而后升任董事长。贾氏上升后业绩不佳,公开信指出“集团原来的高层领导与国资委委派的干部‘各自为战相互较劲’”,2013年,原中国五矿集团副总裁徐思伟调任中钢集团党委书记,并将在董事会通过后出任中钢股份总经理,这一组合未能扭转颓势。从披露的情况来看,企业业绩下滑未能停止高管内斗,这些娴熟于政治斗争的央企高管们,从未真正担心企业倒闭,心态是官员式心态而非企业家心态。
中钢集团陷入泥潭,钢铁行业整体不景气,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把所有原因归咎于行业不景气,只是找了一个哑巴替罪羊。与国际其他著名钢贸公司、钢铁公司对比,就可以看出究竟。
有分析师指出,“对比全球500强中2012和2013年的中、日钢贸企业(各有5家)的财务数据,我们发现,中国(大陆)的钢贸企业销售收入与日本相当;平均资产负债率是84%,高于日本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净资产周转率是11.58-13次,是日本的5.4-6.2倍;利润率是是日本的1%-13%。”利润率如此之低,再看韩国浦项制铁、日本新日铁、甚至印度塔塔钢铁的数据,更令人汗颜。仅举一例,从2001年到2011年间,塔塔集团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近30场并购,几乎没有一次失败。
对于钢铁等竞争性行业,央企等一家独大实为不智,制约了较为成熟的民间资金,滋生各种贪腐,更重要的是,使中国经济更不安全。一旦这些大型企业出现风险,将拖累中国整体经济。
不以改革为前提,花钱救助这些企业,无疑羊入虎口。中钢集团需要的不是救助,是拆分,是聘用市场化,是改革。
注:很多朋友问,旗袍店的地址是——
衡山路311号,好像叫红袖坊
咳咳,澄清,这家店跟我在利益上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去买,一千块钱最多便宜50块
一把辛酸泪,哭死
王伟光,请大家记住这个人
重提阶段斗争,呼吁专政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称大饥荒是探索性错误
反人类程度与日军屠杀性质一样
前者用饥饿,后者用武器
用饥饿的人用刀笔再杀死一遍逝者的灵魂
没有底线的人,这些人如何配、如何能重拾传统文化精髓
朋友们,周末加节日,好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