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及佛教向人类究竟昭示什么


 《佛经妙语妙文宝典》序言

 

血肉丰满  大道之成

                   ——佛陀及佛教向人类究竟昭示什么

 

一、    千 年 狮 吼

 

三千年前,释迦牟尼王子于某夜惊见诸美女睡态丑陋,形相颠倒,一念之间厌弃了宫廷的豪丽生活。他离家出走,不顾而去,看透了物质的虚伪与堕落。

这位勇敢的智者发下伟大的誓愿——不获佛果绝不回头,于荒野道场菩提树下寂坐七年,修持酷烈的精神之苦行,不断上升,愈趋纯洁,终于获得了人类的大智慧大神通大圆满——无上的正等正觉,功成佛陀。

 

——他这样转动法轮——

洞察万品,如幻如梦,所以彻底穿越了有限,从表象进入深处,具有深刻完美的知识与现世真实的解脱。

——他这样转动法轮——

痛爱生命,渴仰永恒,所以醒识人生种种无常与烦恼,所以他发大悲心,做猛狮吼,誓度众生出此愁苦之大海。

——他这样转动法轮——

他在世的日子,创造了超越物质的神迹,宣讲了博大精深的佛法,他向难以数计的苦难众生垂下了接引的巨手。

……

三千年来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所创造的辉煌的佛教文化强有力地深入了东方各民族的哲学、文学、心理、伦理、政治、建筑、音乐、艺术等等几乎所有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历史及今天无可数计的信徒和人民。这是一个无可辩驳而且不容半点忽视的事实。

那么,佛陀及佛教究竟向人类昭示什么?

 

二、    还 我 真 佛

 

(一)    大殿入口

 

理解佛教精义,当然应从其载体——佛经下手。

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佛典之巨,是毫不夸张的。而佛经的没有句读、竖行印刷的繁体字书写形式,更令一般现代读者难以卒读。

如何解决佛经的阅读障碍,正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这一课题对于本书编者来说尤为峻切。

他们认为——

 

①.     现代与后现代工业文明,已经并且继续在否定人性、摧残精神、毁灭信仰的方向上发展。

②.     众多的思想家、科学家、学者、商人、名星等等只是掌握了一点零碎的知识、技巧和财富,他们在弥合人类精神巨大创伤这一浩大的工程面前,无足轻重。

③.     佛经创造年代距今已有数千年,又历种种曲解敷演,已不恰当地被一般现代人误解为愚昧迷信、消极厌世的代称。

④.     佛陀自性自身为万世之尊,实是大觉悟相、大生命相、大自在相,“还我真佛”,此一呼声,痛彻肺腑。

⑤.     编选此书,从上千卷佛经撷取精华——“妙语妙文”,去繁就简,条

目清晰,使读者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最大限度的良好信息,或消闲怡情,或体证感悟,或强心壮骨,上中下人各有所得。

 

至此,我们编选此书的宗旨也就显而易见了:找到一个进入佛教大殿的适当入口,使每个行者不走弯路,不迷邪法,不生狂想,直接与佛的精神相遇。

 

(二)本书导读

 

《佛经妙语妙文宝典》,按诸经文论说演述重点之不同,从内容上划分为十类:1、心性;2、法相;3、生灭;4、慧觉;5、慈悲;6、禅定;7、修持;8、业力;9、方便;10、涅槃。这种分类形式将便于读者掌握经文主旨方向,汇总查寻,诵读理解。

下面,我们对各大分类做以概说。

 

1心 性

所谓佛心佛性,就是指佛教认识到的人类理想的精神与人格,一般说来,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     独立不羁,自由无染

我如主宰者,如国之主,有自在故。又如辅宰,能割断故。有自在力及割断力,义同我故。

——《百法明门论》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已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妙法莲华经文句》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华严经》

②.     超越生灭,不住色相

无边际故,无始终故,非色故,非作故,常住故,不生灭故,一切众生悉平等故,一切性同一性故,是名无增减。

——《大般涅般经》

 

心性清净无有相,不在内外非中间,不生不灭常寂然,非垢、非净、非明暗,非定、非乱、非缘虑,非动、非住、非去来,非生、非死、非涅槃,非断、非常、非缚解,非如来藏、非凡圣,不了名凡、了即圣。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金刚经》

 

③.     广大深厚,无执无碍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坛经》

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

——《大经》

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

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荅顺宗心要法门》

 

④.     不可思议,万法枢要

    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议,佛法僧宝亦不可思议。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不能知,是亦不可思议。

——《大般涅槃经》

 

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自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华严经》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坛经》

 

关于佛心佛性,大勇居士见地明彻,所言所论,正可深入阐发其中奥妙义蕴:

万法万相,是六根所为,六根有生有灭,法相遂亦有生灭。此心,无生无灭,不有不无,而生灭万法,有无万相,名为空王。

此心,遍历所有,不执所有,空诸所有,总持内外十方世界,无染无着,自在无碍,名为心王。照见六根痴嗔丑态,截断众流,正心王之功。

若不闻佛法,不知有染无染,但随缘而行,如舟顺水沉浮,名为无明。若为途中学人,知染惧染,便是染着。一时悟了,便知从来无染,一时俱净。这个染不了的,是你自家不动明王。

 

2法 相

“法相”部分,是佛教对于物质形态、物质现象及物质行动的认识集合。其主要观点如下:

①.     万法唯心——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强调意识的独立性与决定性作用。

般若犹如大地,出生万物。

——《大品经》

一切诸法,从意生形。

——维摩诘语

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

——《物不迁论》

能以一手覆大千世界。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②.     大道的本质是非物质性的,也非意识性的,它不可言说,不应起念,不应分别。

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菩萨之人,非但见空,亦见不空。

——《大经》

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说:

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是则为法印。

——《童蒙止观》

凡夫著有,二乘著无,菩萨之法,不有不无。

——《涅槃经》

 

③.             物质(包括我们的身体)是生灭无常的,执着其中,便堕入灾难与邪道;反之,若无所执着,则福德增益。

诸比丘众,一切色法,无论过未现者,无论内外,精细优劣,远者近者,应以正见正思,作如是观:色法非我所有,我非此法,此法无我。

——佛陀语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想,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净名经》

 

④.             一个觉悟者,既不应执着于物质得失,也不应执着于理论方法——超越这两种桎梏,便获得力量和解脱。

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

——《成唯识论》

偏修理则滞寂,偏修智则无悲,偏修悲则染习便增,但发愿则有为情起,故菩萨以法融通,不去不取。

——《华严经》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合,何况非法!

——《金刚经》

 

3生 灭

 

“生灭”部分,集中了佛教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这些看法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①.     认为人生充满种种苦难与不幸,这些折磨与生俱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分别圣谛经》

 

在这世上,人生无归属,不可知,烦恼而短促,充满痛苦。

没有办法能使生者免于死;到了老年,便是死亡,这是众生的规律。

正如成熟的果子面临掉落的危险,出生的人始终面临死亡的危险。

正如陶工制作的陶器,最终总要破碎,人生也是如此。

——《经集》

 

②.             生死虽然重大,但为正法,勇于舍命布施,无私欲,无畏惧。

菩萨舍身,非是无记,惟得福德,是烦恼身灭故,得清净身。譬如垢衣,以灰汁浣濯,垢灭衣在。若得圆旨,明断皎然。

——《文殊问经》

 

如来无量劫来,舍身命时,为摄持正法。正法无有边际,即无穷之因,得无穷之果。果即三身也。乃至西天此土,菩萨高僧,自古及今,遗身不少,皆遵释迦之正典,尽效药王之遗风。

——《般若论》

 

③.             超越人生的悲剧,追求一种强大的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命的统一。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佛遗教经》

 

觉能舍三恶,以药消众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脱故皮。

——《法句经》

 

④.             理解往世、现世与来世,不执着生命的物质性存在,越过轮回。

过去世等是虚妄,是生灭。

——《智论》

 

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

——《净名经》

 

大幻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虚。

——肇公语

 

他没有偏执,铲除了邪恶之根,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

他没有那些导致重返这世的恐惧,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

他没有那些导致执着生存的欲念,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

他已排除五盖,没有烦恼,没有疑虑,没有痛苦,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

——《经集》

 

4慧 觉

 

“慧觉”部分,讲的是佛教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清醒认识,所谓大智慧、大觉悟。基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①.     对于万事万物应当有正确、深刻、明达的看法,应当清除种种疑惑,无知和断见。

不可以所习为重,所希为轻,惑于外类,失于中情。

——《理惑论》

 

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

——《思益梵天所问经》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圆觉经》

 

②.     正心正念、正身正法,一个获得大智慧、大觉悟的人,毫不执着、不追求、不陷入任何物质性的存在。

止灭爱,观灭痴;痴爱灭,得道之证。

——《阴持入经注》

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常入平等故,敬礼无所观。

——《准入佛境界经》

 

若菩萨于内于外不见藏住,不见熏习,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善巧菩萨。如来齐此建立一切心意识秘密善巧。

——《解深密经》

 

③.     即使是对于“智慧”和“觉悟”本身,也不应贪恋,不应执着,而应当进入一种“无我”的高超境界。

若向外求,则走杀汝。若住于五蕴内求,则缚杀汝。是故禅者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实非虚。

——黄龙慧南语

 

五道无安,唯无为快。

——《泥洹经》

以无心意而现行。

——《宝积经》

 

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岂可强向非也。

——《古尊宿语录》

 

④.     智慧心、觉悟心实际上就是平常心、平直心。一个觉悟者,他的生活与行为,应当是健康的、圆融的、统摄的。

菩萨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

——《成具光明定意经》

菩萨知一切精进,皆是虚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真实精进。

——《大论》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表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

——《无上依经》

诸佛菩萨,观一切诸法,无非是菩提。

——《大集经》

另外,关于“顿悟”与“渐悟”、“自悟”和“他悟”等问题,此章中亦有文录,限于篇幅,不另作解释。

 

5慈 悲

 

   由于觉悟和先知,产生了救护众生、振拔众生的愿望与行动——慈悲。本章主要观点如下:

①.     慈悲是心性深厚、自力饱满的自然流露,是人生深沉痛苦的洁净与升华,其精神要旨即是奉献和牺牲。

一切众生,皆是我子,我即是父。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令出三界。

——《法华经》

日照于昼,月照子夜,甲兵照军,禅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

——《法句经》

舍离大慈而观无生,是为魔业;厌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

——《大集经》

 

②.     佛教内部各派对是否应执着于慈悲有不同的看法,如大乘佛教将度人彼岸作为己任,小乘佛教则将自度成佛作为宗旨。

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

——《净土论》

 

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大悲经》

 

大悲誓愿,拔因果苦,若有我所,尚不自出,况拔他苦?若无我所,以慈悲心,自拔拔他。

——《四念处》

 

③.     慈悲实质是一种纯粹的悲天悯人的利他主义,其后果往往是度人者自残自损,被度者得一定程度的放松解脱。

复次,菩萨为法因缘,剜身为灯,叠缠皮肉,酥油灌之,烧以为炷。菩萨尔时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于地狱苦百千万未是一分,汝于无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恼都无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轻苦,云何而能于地狱中救苦众生?

——《大般涅槃经》

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于无余涅槃。

——《华严经》

 

④.     慈悲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布施救助,也是精神上的启蒙导化,其手段应当是多样化的,其性质应当是超功利性的。

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大集月藏经》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园林、一切所有!

——《大方广佛华严经》

 

 

6禅 定

 

   “禅定”是佛教文化特有名词。关于什么是禅义禅境,什么是定义定境?历来争论不休,公案颇多。现将其经典理论简要列举如下:

①.     不着心,不着相,活泼超然,是禅义禅境。不起心,不动念,唯我独尊,是定义定境。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坛经》

 

譬如石山,风不能动,健者如是,毁誉不倾。

——《成实论》

通达本法心,

无法无非法。

悟了同未悟,

无心亦无法。

——提多迦尊者语

 

②.     禅定境界贯穿悟者的整个生命过程,重在体验和感受,不在口争,不在研习,不在外求与内求。

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证道歌》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行知行,坐地知坐,乃至服僧伽黎,视眴一心,出入禅定,当知是人名菩萨摩诃衍。

——《大品经》

 

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卷卷侧满,十方世界皆诵通利,复大精进,恒河沙劫,讲说是经,不如一念思惟入定。

——《胜定经》

 

③.     将禅定狭义地理解或打坐修炼,或狮吼棒喝,都是执着、有障、不圆满的观点。种种公案无非是为了还言者本来面目,若原不曾失,更何必还?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曰: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

——《坛经》

不动不禅,离生禅想。

——《金刚三昧经》

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生,云何名为定?

——《法句经》

 

④.     禅定境界是超理性的、超逻辑的、超实验的、超偶像崇拜的。在那一境界生活的人,他们健康、坚强、实在、有趣、生机盎然,顶天立地。

乃至证得金刚喻定,从此已后,虽数现行,不复熏习更令增长。

——《佛地论》

 

参禅须是直心、直行、直言、直语,心言直,故始终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若也会得,担取钵盂拄杖,一任天下横行。若也不会,更且面壁。

——杨歧方会语

 

7修 持

 

     修练身心,奉持正法,正是修持含义。本章所录经文要旨如下:

①.     对于诸种欲望,如色欲、财欲、名欲等等,应有所警惕,醒识与控制,避免自我堕入执着放荡的邪道。《四十二章经》对此论述颇多: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言,财色于人,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也。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尽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②.     制欲的关键在于制心。须知心为六根之王,必从此根本处下手,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虽念念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名修道。乃至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明,除破暗冥。念等诸法,亦复如是。如众生食,虽念念灭,亦能令饥者而得饱满。譬如上药,虽念念不灭,亦能愈病。日月光明,虽念念不灭,亦能增长草木树林。善男子,汝言念念灭,云何增长者,心不断故,名为增长。

——《涅槃经》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日,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四十二章经》

 

③.     忏悔、礼拜、供养、诵读,书写等都是修持的重要仪式和行为。佛教一般认为,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消灾净罪,澄心修福,功德无量。

若人于一时,对十方佛前,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着不尽。

——《婆沙论》

 

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于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

——《普贤观经》

 

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妙法莲华经》

 

高声念佛,魔军退散。

——《宝积经》

④.     修持是渐悟者得道证道行道的过程,随着修持的深入进行,修持者的身心应当逐步上升,获得安宁与神通。(《华严经·十地品》语言奥朴精炼,气势恢宏博大,详尽透彻地论述了上述观点,基本上全文录入本书中,提请读者注意。)

前之三地,断三界中色烦恼;四五六地,断三界中心烦恼;七八九地,断三界中色习烦恼;第十地及佛地,断三界中心习烦恼。

——《仁王经》

 

依诸伏道,起事心尽,得显化身;依法断道,根本心尽,得显应身;依胜拔道,根本心尽,得显法身。

——《金光明经》

 

除上述重要观点外,还应注意到本章中亦录有一些中国禅师视修持为小技的看法,如马祖《指月录》有言:“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其意无非在于强调心性真朴为大道之本,在此我们不再分析列举。

 

8业 力

 

人生世间,无论追求有为、无为,都将建立他的因缘、事业,都将表现他的行为力量,或多或少,成大成小,或强或弱,都属于“业力”范畴。本章主要观点如下:

①.     对于困扰人生的种种复杂关系要推源溯本,找出其后究竟在作用的原始力量——欲望、无明与灾难。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

——《缘起经》

 

福者,有苦,有尽,有烦劳,有往还。

——《成具经》

 

②.     认识到诸业的实质与危害,智者应当端正自我的行为,尽可能多地摒除无常的烦恼,在这世上不执着为善,更不陷入作恶,在这世上全凭本心,干净、纯粹、高尚地度过此生。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集是集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分别圣谛经》

毫无执着,通过知识消除疑惑,进入永恒境界,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克服善恶束缚,摆脱忧愁,涤除尘垢,纯洁无瑕,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像月亮一样清澈、明净、纯洁无瑕,灭寂喜悦之情,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经集》

 

③.     业力种种,报应亦有种种,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佛教许多经典都从讽谏规劝的角度出发,极力渲染了作恶者陷入地狱酷刑煎熬的可怕,也描述了为善持戒者由于念佛、持经、布施等行为,获得各种正果的情况。

或有地狱,取罪人舌,使牛耕之。或有地狱,取罪人心,夜叉食之。或有地狱,镬汤盛沸,煮罪人身。或有地狱,赤烧铜柱,使罪人抱。或有地狱,使诸火烧,趁及罪人。或有地狱,一向寒冰。或有地狱,无限粪尿。……

——《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念受一身,善念生天上人中身,恶念受三恶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种生死恨,后当受八亿五千万杂类之身,乃至百年之中,种后世身,体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间无空处。

——《净度三昧经》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

——《妙法莲华经》

 

④.     以觉悟心超越执着,以大悲心超越罪垢,以不退心超越精进——对于业力的认识,由浅入深,由偏到全,由拙变通,某些经文提出了更加发人深省的看法。

 

贪欲即是道。

——《无行经》

 

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净名经》

 

佛智所显,随所施为,不失法界,即为佛事。经云:“有所施为,无非佛事。”

——《华严经义海百门》

 

9方 便

 

   佛教称能够解脱烦恼,达到佛教所说的“真如”境界的一切修行方法为方便。本章经文重要观点如下:

①.     众生得度的法门是不同的,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方法,不应单一、刻板。

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有禅定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者,有光明触身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门,入处各别,至处不异。

——《大论》

 

菩萨速疾道有二:一方便道者,能为因缘;二般若道者,能至寂灭。

——《楞伽山顶经》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妙法莲华经》

 

②.     了达事物真实之相,随缘行事,现出种种变化,皆不动于心,圆融统摄,心性练达,这就是“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集是集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奢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分别圣谛经》

 

由法无碍故,了知一切法句。由义无碍故,通达一切义理。由辞无碍故,分别一切言辞。由辨无碍故,随其所宜,自在辨说。

——无性语

 

③.     某些经文认为,对于众生因势利导,令其诚信、发愿、念佛、持经、供养等都是解脱烦恼简捷有效的办法。

佛法之中,信为能入。若无信者,虽在佛法,终无所获。

——《童蒙止观》

 

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如牛虽力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佛国土,由愿引成,以愿为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常见佛故。或造新修故,立像图真,兴建伽蓝,庄严福地。

——《大庄严论》

 

若有众生多于贪欲,常念观音,即便得离,破根本无明。

——《普门品》

④.     方便既然是寻求解脱的方法,它对于彻底觉悟证道者来说,自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某些经文提出了具有挑战意义的看法:

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

——《诸法无行经》

 

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住。

——《异部宗轮论》

 

人有善,恒当掩之;有恶,宜令彰露。

——《异出十二门经》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

——《坛经》

 

10涅 槃

 

涅槃,意为灭度。它是佛教描绘的一种最高境界,即超脱世间一切烦恼的绝对清净的境界,是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的彻底断灭。(后世也把僧人的逝世称作涅槃。)本章主要观点如下:

①.     某些经文认为,涅槃是出世间、超世间的彻底解脱,它完全超越了法相因果,不再与万事万物有任何关联。

称美涅槃,无有十相,名赞叹解脱。十相者,谓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远离十相者,名大涅槃。

——《大般涅槃经》

在一切世上,控制自己外部和内部的感官,洞悉这世和彼世,等待时间,这样的人是自制者。

明察一切劫波和生死轮回,涤除尘垢,没有污点,纯洁,灭寂再生,人们称这样的人为佛陀。

——《经集》

 

②.     某些经文认为,众生本自具有涅槃性,不必他求。须知自我清净,自我欣然,自我圆融,就是真正的解脱。

性净方便即涅槃。

——《地论》

若求如来性,即是众生性;求涅槃性,即是世间性。

——《中论》

一切众生,本来涅槃,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涅槃经》

一切众生,即大涅槃,不可复灭也。

——《维摩经》

生死即空,云何可舍?涅槃即空,云何可得?

——《摩诃止观》

 

③.     某些经文认为,涅槃境界是神秘的,那是不有不无、不生不灭、不染不净、不静不动、不可言说的无上正等真如之境。

有亦非涅槃,无亦非涅槃,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非涅槃,无得无至。无得者,非因果所得;无至者,无处不至。

——《中论》

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亦是解脱之中,无有分别。

——身子语

如执虚空风,如画虚空中,说之已自难,何况以示人?

——《华严经》

 

④.     多数经文,运用各种想象夸张手法,描叙赞叹了涅槃境界的高贵、宁静与快乐。

众生无上者佛是,法无上者涅槃是。

——《大论》

〖导读小结〗

我们对本书十大类经文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大轮廓的分析归纳,希望读者从中获得启发,找到捷径,较为迅速地进入佛教精神的大殿。

本书附录一:“佛经比喻故事精选”,寓义深刻,语言清浅,在此不另解释。本书附录二:“佛经部分重要名词浅释”,按名词第一个字的笔画数分类,将为您的阅读提供方便。

 

三、梦回唐朝

 

盛唐景象,国人千年畅想。其魅力不仅在于物质经济上的极大繁荣,更在于人民精神的自信自由,强大奔放。以盛唐哲学文化而言,佛教精义正是盛唐人性佛性俱皆丰满的根本基础。据此,佛经于现世后世亦大有禆益。

玄奘译经,倾尽心力,风范高标,功德无量。世异时移,卷帙浩繁、语言艰涩的佛经,由于诸多阅读障碍,沉埋故纸,无人问津。悲夫!佛陀大雷法音,久不得闻!我等于此,尤感深痛。

又想人生如白驹过隙,种种枉心劳形更是飘忽幻灭,其恨其憾可知。我等常于肃清之夜,振衣登岗,临大江流浩淼水波,仰见天心明月,高不可攀,感叹天地有如此之大美,欲扫浮世烟云,与众生共享。所以发大誓愿,抄录佛经,令心坚如墙壁,精进不舍,尝七日无眠,亦不思惟,心如死灰,体如来之寂灭,求一心之无染。乃自命接大圣千年之法席,愿重播功德于人间。此一念觉心,已入大悲之门,万世不移,天地可鉴。

 

                                      老虎  大勇

                                     识于一九九三年·北京盛夏雨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