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精益生产,往往都有着很多绊脚石。阻碍着企业推行精益生产,走向精益生产的道路。改变文化,转变观念,培养新的价值,任何一种成功的管理模式的背后均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支撑,精益生产方式也不例外,它的文化是丰田公司在几十年来长期生产管理实践中致力于研究企业与社会环境、市场、顾客以及企业内部各环节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摸索提炼出来的。
劳资双方缺乏忠诚度
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的运行必须建立在劳资双方真正的忠诚及互信基础之上。一言以蔽之,劳资双方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所谓的忠诚往往是面子上或者口头上的忠诚。如此来解释社会上流行的“按劳付酬论”或者“依酬付劳”就不足为奇了。而基于这种“短期”利用关系的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缺乏灵魂---忠诚心、责任心,是无法正真发挥其力量的,最多只能是有其形而无其神。而目前的中国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企业的劳资双方仍将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双方缺乏相互的诚信,企业可以随时解雇员工,员工也可以随时离开企业。
疏于改善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度浪漫的民族,崇尚英雄,喜欢巨变,正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喜好世外高人---传授内力,俯仰之间成就武林至尊。这样的场景或许只能在小说里出现。现实世界中,任何的成就都是点滴的积累,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精益生产并不神秘,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其积聚的力量足以改变世界。VCD是荷兰人发明的,半导体是美国人发明的,光学机械系统是美国人发明的,全面质量管理也是美国人发明的,这些都不是日本人发明的,而日本人正是通过每天改善一点点的做法,造就了其在音视频产品、光电产品、微机械产品、以及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管理方面的辉煌成就。或许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责问自己了。
当然要改变现状,有效治愈我们企业的这三个致命伤,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我们企业有必要从人员、组织、制度流程、思维、文化、工具方法等多角度进行优化提升,我们咨询界从业人员也有责任帮助我们的企业能够突破重围,化茧成蝶,成就属于我们中国企业自己的“止于至善”的运营系统。
缺乏规范化性格
众所周知,日本在战后重建时,大量的退伍军人进入企业,从而铸就了日本企业高度的执行力与规范性。造就了日本精益生产体系的辉煌。因为缺乏这种性格,我们可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精益生产在出了日本以外的地方很难真正获得成功的原因。鉴于此,我们企业需要推进精益生产管理系统,必须借助几千年前的法家思想,实行法治,铸就我们企业的规范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