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汉江流域之滨供奉郧阳巡抚孙应鳌的“孙大人庙”


 矗立在汉江流域之滨供奉郧阳巡抚孙应鳌的孙大人庙

 

湖北十堰境内有一文一武两座孙大人庙

 你可能听说湖北郧县白浪镇有一座孙大人庙,是为纪念清朝武官孙五雷(原名孙之友,字兰谷,安徽亳州人)将军的,但未必知道郧西县观音镇(原称卧龙岗,清同治年间改名观音堡)天河口也有一座孙大人庙,是为纪念明朝两任郧阳巡抚的孙应鳌。 据中国惟一的巡抚志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郧台志》记载:孙应鳌曾在明隆庆二年(1567年)和万历元年(1573年)两度任郧阳巡抚。 孙应鳌是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贵州建省以来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贵州第一个给皇帝授课的人。

 

 孙应鳌(15271586)原籍江苏如皋县,生于贵州清平卫(今凯里市)。字山甫,号淮海。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受业于王阳明大弟子徐樾(时任提学副使督学贵州)。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举,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进士,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改授户科给事中。出补为江西按察司佥事,因御流寇有方略,升按察副使,嘉靖四十年(1561年)任陕西学政,在西安建正学书院,作《谕官司师诸生檄文》(亦称《教秦绪言》);又为蜀王府参议。时云南龙川土司薛兆乾反叛,孙设计擒获,改设州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川东部白莲教首蔡伯贯起兵陷合州(今四川合川县),田纯据定远(属合州),四川危急。巡抚调孙应鳌参加抵御,斩获数千人。战争平定,孙升为按察使。又任楚王府长史,隆庆元年(1567)升右佥都御史,镇守郧阳。次年(1568年)任郧阳巡抚,著《淮海易谈》四卷。《淮海易谈》是贵州留存于今最早而影响最大的易学著作。隆庆三年(1569)因遭蜚语诬陷,不得已假借染疾辞归故里。万历元年(1573年)复原职,二年升大理寺卿。后迁户部右侍郎、礼部侍郎,掌国子祭酒,充经筵讲官。期间皇帝驾临太学,孙进讲《尚书·周书·无逸》篇。皇帝令孙坐,赐茶,又赐衣两件。后因患疾病请假归。不久,起用为工部侍郎,未及赴任,升南京工部尚书。孙以病辞,万历十二年(1584年)殁于家。孙应鳌逝世16年后,贵州巡抚郭子章因敬仰其名,为褒其德,上奏追谥。万历三十年(1602)皇帝下诏,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谥文恭。同年,郭子章在孙应鳌故里建文恭公祠,并作碑记,惜公祠已毁损,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尊称为淮海先生的孙应鳌继承王阳明之学,将心即是理引申为心即是仁,为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著有《学孔精舍诗钞》、《学孔精舍汇稿》、《淮海易读》、《论学会编》、《教秦语录》、《教秦总录》、《教秦绪言》、《雍谕》、《幽心瑶草》、《道林先生粹言》、《春秋节要》、《左粹题评》、《四书近语》、《律吕分解发明》、《庄义要删》、《督学文集》、《归来漫兴》等10多种计60多卷。此外,《黔诗纪略》收其诗有457首。

 令人遗憾的是,因《明史》无传,一代大师却被史家所遗忘,导致著述遗稿大多散失。直至晚清才被沙滩莫氏友芝、祥芝昆仲及黎庶昌倾力抢救和整理出版了《孙文恭遗书》和《督学文集》行于世。

    据说孙应鳌在郧阳任职期间,境内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因此当地人在郧西天河口渡过口旁建孙大人庙祭祀。虽文革破四旧时毁坏,后来当地人又重新建了一个。

   (潘世东转载于彭鲁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