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视点:政府救市还是过度干预?
国内经济疲软、煤市产能过剩,上半年全国煤炭行业亏损面超过70%,7个省区的煤炭企业整体亏损,有50%以上的煤企出现减发、欠发和缓发职工工资的现象。煤炭行业由“黄金时代”跌入“寒冬腊月”。为了拯救国内煤炭行业于“水深火热”中,政府近期出台了多项救市政策。
9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煤炭经营监管办法》正式实施。新办法更加注重环保方面的监管,明确要求禁止销售或进口高灰分、高硫分等劣质煤炭。根据办法,凡销售或进口高灰分、高硫分劣质煤炭,或向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等范围内单位或个人销售不符合规定标准煤炭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煤炭经营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列入违法失信名单并向社会公示。此《办法》的实施有助于高硫高灰的劣质煤炭逐步退出市场,改善国内空气质量。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神华集团上调了9月下水动力煤长协基准价格,较8月各卡数动力煤价格均上涨5元/吨。本周的环渤海动力煤指数也出现拐点,结束连续十三周的下跌之势,报收于482元/吨,比前一报告期上涨4元/吨。
煤炭脱困的“救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煤炭市场趋稳向好,主产地煤价有反弹之势,煤企和贸易商的发煤积极性有所提高,下游电厂的采购意愿也有所增强。在利多因素支撑下,9月份的煤炭市场会呈现供需两旺态势。
但政府的帮困之举中也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
上周(8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召集华能、大唐等主要大型燃煤发电企业相关负责人开会。此次会议的最大亮点是,明确对除褐煤之外的进口煤炭征收3-6%的进口关税,全年拟减少煤炭进口5000万到1亿吨。不过目前政府尚未对进口煤作具体指标的限制。
政府希望通过减少进口煤的数量以扩大国内煤炭的市场份额,缓解国内煤企的生存压力。但是为了解决煤炭行业的“燃煤之急”,鼓励消费国内煤炭,控制进口,而不做长远考虑,此举有过度干预之嫌。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应该在合理利用的情况下珍惜尚未使用的煤炭,以便将来有备无患。政府应该放开“有形之手”,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去自由调配内贸煤与进口煤的市场份额。
如今,政府对煤矿脱困工作重视程度之高,决心之大前所未有,未来可能会继续出台救市措施。希望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帮助煤炭企业解决当前的种种困难,也能利于国内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
青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分析师:宋静
扫描二维码,关注青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微信,获得更多煤炭等大宗商品方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