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注重从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
社会转型呼唤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深入推进。合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妥善解决好各种社会问题,减低社会运行风险,实现社会有效治理,要求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政府包揽一切的模式管理社会,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从强调政府管理向注重公共治理转变。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把政府不该管、不应管和管不好的管理职能从政府中剥离出来,不再充当社会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全职监管者,通过释放、转移和下放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给各类社会组织,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和内在活力,增强社会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充分发挥社会成员在社会治理中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起政府、公民、市场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公共管理机制,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从政府主导一切的单中心模式向公共治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转变,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
●管理方式:注重从管制向强化服务转变
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本位思维,使得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习惯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对社会进行刚性管制。社会管理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人民。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就要牢固树立“老百姓的事比天大”的群众观、“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的服务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按照群众意愿依法妥善处理好他们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切实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社会管理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变成服务群众的过程,变成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过程。
●管理手段:注重从行政化和强制性向人性化和综合性转变
公共治理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所偏重的治理机制是不单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而是建设一种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社会资源以实现“善治”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在政府、市场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乃至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良好关系,以相互认同、尊重、理解与宽容为前提,提倡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服务,彻底摈弃那些粗暴、压制、命令、强制等简单生硬的方式,更多采取沟通、对话、协商、谈判、疏导、妥协等富于人性化的综合治理手段。特别是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处理各种社会公共问题,努力做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与实现科学发展的统一,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管理过程:注重从单向度向互动化转变
现代社会最突出的特征是社会流动性、环境多变性、需求多样性、矛盾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等,这些特征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改变传统社会管理权力运行自上而下的等级性和单向度性,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互动性。实现多重社会关系以及多层组织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进行对话与协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社会管理中更多地了解社情民意,增进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公开、透明、责任与回应,解决过去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反应迟钝、缺乏弹性等弊端,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