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汉江源头清又清
——宁强县扎实推进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侧记
本报通讯员李长波周峰
汉江不仅养育了汉水流域的万物之后也将成为养育大半个北方的生命之水,被称为“北中国的生命之源”。
顶着炎炎烈日,日前笔者到汉江源头,了解水资源保护状况。一路上青山逶迤,绿树成荫,碧水荡漾,见证了沿江人民为保护母亲河所作的努力与奉献。
源头防污齐动员
进入盛夏时节,汉源镇马家河村支部书记王光俊到汉水源头巡视的次数也多起来,“这几年到汉水源的人越来越多,有游客也有专家学者,有时候我还会全程陪着去。”看到对汉水源头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王光俊在高兴的同时,也生怕山清水秀的汉水源被人为破坏。
王光俊说,因为处在汉水源头上,村上的农户都是自觉维护水源地的洁净;但也因为维护水源地的洁净,村上不能发展生猪等养殖业,所以大部分村民只能出去打工。最近,他一直与外地的战友联系,寻找发展生态旅游的开发商。
在宁强县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冯季东正和工作人员彭杨一起查看污水排放口的水质情况,用长竹竿绑着水瓢,把水池的水倒进旁边的烧杯,摇匀后看到烧杯里的清水,冯季东很是满意。
“我们每隔2个小时就要检查一次,包括单位排放水中含有氨氮等元素是否达标等,容不得半点马虎。”彭杨对自己负责的工作相当认真。
舍弃金山换青山
为了确保一江清水,近10年来,宁强县以政府为主导,采取了一系列近乎“铁腕”的措施:沿江两岸植树造林、修复植被、拆除沿江猪舍8万多平方米,关闭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造纸厂、油漆厂、果酒厂、电器厂等数10家企业……
上世纪90年代,林业是宁强县的财政支柱。过度采伐导致山林稀疏,水源得不到涵养,平日里江浅水少,遇暴雨山洪肆虐,冲荡下游。痛定思痛,宁强县狠下决心封山育林,取缔了小造纸厂,禁止利用阔叶林生产香菇,禁止烧木炭,并推广烧煤、烧沼气,积极帮助农户转产,以利山林休养生息。2006年,宁强县出台《关于加强汉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决定》,严禁汉江沿岸生态公益林的一切砍伐和打枝割草。如今,宁强357.4万亩林地中,生态公益林面积为233.49万亩,确保了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
宁强县政府一位负责人说,宁强矿产资源丰富,和勉县、略阳被李四光先生誉为“中国的乌拉尔”,金、铁、锰、石棉等矿储居全国全省前列。然而,为保护汉江水源,当地政府不得不控制矿产开发和冶炼企业的发展,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江清水送京津
从1989年,宁强被列入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至目前,宁强已实施5期“长治”工程,治理63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7.1平方公里,大面积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林草覆盖率由62.75提升到72.6%;“丹治”工程5条小流域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42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484万元,工程区形成万亩以上的杜仲、银杏、核桃、板栗、桑、茶园等基地36处。
为了保护森林、涵养水源、防止对水源污染,勤劳朴实的宁强人,他们仍无怨无悔地守护着。目前,宁强县累计投入水土保持资金3.1亿元,退耕还林252万亩,先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8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5%,植被覆盖率达到80%,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
在汉源镇赵家河村笔者看到,这里的河水非常清澈,一群鸭子在河面上悠闲地游弋,而周围的山坡上也是林木遍野。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如今的赵家河流域不仅成为保护汉江清澈水源的水源地之一,而且也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发展经济的重要区域。
现在徜徉在汉水源头的山山水水之间,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潘世东转载于汉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