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日报:汉水之源的“绿色梦想”


 汉中日报:汉水之源的“绿色梦想”

——宁强县倾力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县、旅游名县、生态大县”系列报道之二

作者:刘勇 李长波   发布人:王卫星

 

迅速崛起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成为“绿色工业”的摇篮,高潮迭起的全民绿化为三川九岭披上绿装……宁强,正高擎“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生态大县”的旗帜,逐步实现着自己的“绿色梦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58.5%,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98平方米;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县城污水处理率80%,2012年城区年大气质量二级和高于二级的天数达300天以上。

  打造生态长廊:山川劲吹“绿色风”

  今年以来,该县大力实施“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县城——青木川”全长136公里的“百里生态文明长廊”工程,工程覆盖高寨子、汉源、青木川等8个镇42村,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成“环境优美宜居、特色产业鲜明、生活文明健康”的绿色长廊、旅游长廊、经济长廊和人文长廊。

  该县把“生态文明长廊”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农村清洁、产业发展、典型示范、文明素质提升“五大工程”,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截至目前,长廊沿线8个镇共平整土地367亩,栽植竹子78万株,栽植香樟、桂花等树种3.8万棵;建核桃园1万余亩,发展中药材5121亩,建茶园1.34万亩,发展食用菌812万袋,建蔬菜基地1224亩;青木川4A景区、汉水源3A景区创建,长廊沿线黄家梁休闲广场、三泉景观台等9个节点全面完工。

  该县将工业化理念植入造林绿化,打破地域界线,把荒山荒地包装成项目,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扶持,先后培育出百亩以上绿化大户上百个,并初步形成了燕子砭、代家坝优质核桃,燕子砭、阳平关优质水蜜桃、樱桃,汉源、高寨子、胡家坝优质茶园3个经济林示范带,数以万计的农民靠发展林果业走上了致富路。

  加速提质增效:农业奏响生态曲

  该县按照生态、有机、无公害的要求,大力发展茶叶、生猪、食用菌、中药材、核桃五大农业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至目前,全县茶园达12.4万亩,位列我市第二位;中药材总面积11.4万亩,核桃标准化园20万亩,发展食用菌2900万袋。“五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2.6%。

  该县统筹规划全县农业产业布局,形成了西汉高速沿线浅山区百里茶叶产业带,108国道、阳青公路沿线食用菌、

  干果经济林带和 以高寨子、舒家坝为中心的生猪产业带,以巴山、汉源为中心的高山蔬菜、设施蔬菜基地,以广坪、二郎坝为中心的中药材、优质烤烟带。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以奖代补扶持引导农户和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并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用于专业村、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初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环境综合整治:美丽羌州入画来

  该县县城四面环山,玉带河由北至南穿城而过,山、水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该县把“人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绿中”作为园林绿化的总体要求,累计投资2500余万元兴建了5道翻板闸拦河蓄水,为喜山乐水的宁强人建起了30余公顷的人工湖水上乐园。结合县城生态防洪工程,依穿城而过的玉带河打造了三角洲公园和体育场绿化带,构筑了城市、林带、水网相互交融的城市绿道绿廊体系,成为贯穿城区南北的一道靓丽风景带,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今年以来,该县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为抓手,在全面开展城区创国卫“四大战役”的同时,深入开展了以垃圾清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突出抓了汉宁高速、108国道沿线集镇、村庄、道路、河流等综合整治,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中小河流治理、旧宅拆除复垦等,做美集镇,扮靓村庄。到目前,已组织义务劳动3.5万人次,开展“五清”、治理“五乱”2.5万户,拆除旧房圈棚457间,清理河道3.5万米,清理水沟9万米,建垃圾房118个,配垃圾桶250个,落实保洁员42人。

  如今,在该县的村村落落,水泥村道干净整洁,巷道纵横错落有致,河道畅通清澈见底,村民房前屋后绿树葱葱……俨然一幅“洁、绿、畅、美”的美丽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