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在森林


  毫无疑问,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树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没有树,就没有森林。以树为主体,植物、动物、微生物,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在文明之先,森林浩瀚,地球广披绿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皆得益于茂密森林庇佑。中国上古时代,以至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森林密布,中华文明发端于森林,兴盛于森林。现今的农田、村庄、城镇,以前多是森林。比如,今日之西安城,就是秦汉时期的“上林苑”,即秦汉两朝皇家之“森林公园”。在文明兴起之后,多途径开发利用森林,天然森林收缩地盘,悄然退缩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最终与人分地而居。

  人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顶级的动物,树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顶级的植物。人与树,是自然进化的杰作,也是森林生态系统进化的杰作。上古时代,树是森林中的树,人是森林中的人。在偌大的森林生态系统中,人与树“和谐相处”。这时的森林,可以称之“原始森林”。树木的花果、叶芽和寄生物是人的采集对象,树林的飞禽走兽,以及林下鱼虫是人的捕猎对象。人们食宿皆以树为伴,在茫茫林海中玩耍嘻嘻,悠哉游哉,自由自在。森林是人类生活的全部依赖,全部资源。天赋森林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家园,也是精神生活的家园,这就是人类的“森林化时代”。

  人类进入农业化时代以来,上述一切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自身的状态,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森林版图,改变着地球陆地面貌。经过长期的采集与狩猎,人们获得了至为宝贵的经验,开始种植由采集而来的那些富有营养又易于栽培的植物,这便是庄稼、作物;开始饲养由狩猎而来的那些性情温顺又适宜围栏养殖的动物,这便是家畜家禽。其中,有一部分树木,被人类“驯化”,作为果木、花木栽植,这便是最初的“园林”。前者以生产食物为主,可谓“生产性园林”;后者以游憩观赏为主,可谓“观赏性园林”。为使种与养有更大地盘,人们不断焚林垦殖,将森林转换成耕地、田园、农舍。为了构筑农舍、农具、家俱,人们砍伐森林中的树木,以获得“木材”。当天然树木能够提供的木材越来越少,从中获得木材的成本越来越高时,人们开始营造以获得木材为主的林木,这便是“用材林”。为了将“生米做成熟饭”,以及烧制陶器、金属冶炼,人们砍伐森林中的树木,以获得“薪柴”。当天然树木所能提供的薪柴越来越少,从中获得薪柴的成本越来越高时,人们开始营造以获得薪柴为主的林木,这便是“薪炭林”。文明的进一步拓展,使得耕地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多、乡村和城镇越来越多,而森林越来越少,树木越来越少。这时,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风沙侵袭、污染加剧等等,人们意识到森林的生态价值、环境价值,以及树木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人们开始营造“防护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等。

  园林、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多是“人工之树”、“人工之林”。这些成片分布的人工之树、人工之林,计算在森林面积中,计算在森林覆盖率的名义下,但这些林木只有森林的部分功能,不具有完整的森林系统功能,也即不是“完整森林”。近十多年来,中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办大事”的优越性,力图恢复与重建森林,大规模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让受到砍伐冲击、遍体鳞伤的天然林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让过度垦殖之地复归林地版图。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采取封山育林、飞机播种、人工植树等途径,扩大绿色版图,森林面积迅速增加。这些新增加的森林,且不说其树龄幼小,树木的结构也很单调,是“人工之树”、“人工之林”,只具有森林的部分功能,不具有完整的森林功能,与“完整森林”有“天壤之别”。在人工推动下,树木可快速生长,树林可加速返回,但与树木、树林相伴生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却难以按照人类意愿如期还回。人们见得了树木、见得了树林,却见不得森林。在人类千般呵护、万般关爱之下,濒危动植物逝去的家园在回归,栖息地在扩大,庇护所在扩容。然而,已经灭绝的物种,必定是永远的逝去,再也回不来了!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森林植被改善并不能将其重新换回,人类只有在照片上一见威猛真容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很难说“森林是可再生资源”,“可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森林的主体——树,寿命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如北美巨杉,中国银杏、红桧。森林演替是植物群落中最长的系列,从原生演替的先锋树种(灌木)开始,到成熟稳定的顶级阶段,通常要经过数百年。树木尚且如此,森林生态系统演化岂不需要更长时间?如此以来,消逝的森林生态系统也许永远不会再回来!人类所能恢复与重建的森林,必定是一个有别于既往的新的森林生态系统。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原始森林严重丢失的国家。有种观点认为,中国是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并列举出了一系列数据:中国土地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7%,森林面积仅占世界4%,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3%。人均森林面积相当世界人均水平1/5,人均森林蓄积量相当世界平均水平1/8。如今的现状的确如此。但必须指出,在文明之先,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一样,也是一个森林密布的国家。有资料介绍,在周代以前,中国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经过3000多年持续开发利用,大部分森林已经淹没在“文明的海洋”,至新中国建国时,森林覆盖率降到了10%以下。这不足10%的森林,悉数在大山深处,多数是遭受砍伐创伤的残败森林,真正的原始森林、完整森林所剩无几,难得一见。随着原始森林、完整森林一起消失的,不只是原有的树木,还有与原有树木结伴而生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由此构建起来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残败的森林,意味着残败的森林生态系统,意味着残败的森林生态服务。我们曾经拥有茂密森林,如今不得不面对“森林缺失”,而且是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缺失”。中华文明兴盛了繁荣了,我们为之高兴为之庆贺!原有的树木,原有的森林,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曾是我们生命之根脉、文明之根脉,这些根脉的丢失与残败,无疑是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令我们无不扼腕叹息!

  现在,人们在城市建造动物园和植物园。其实,陆地三分之二的动植物以森林为家。原始森林本来就是“天赋野生植物园”,也是“天赋野生动物园”,是人们深情向往的“生态圣地”。什么是原始森林?一般来讲,原始森林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即(1)蕨类古裸子植物阶段。在晚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乔木、灌木和草本蕨类植物组成滨海、沼泽森林。鳞木和封印木达20-40米,造煤植物。热带孑遗树蕨。(2)裸子植物阶段。中生代晚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是裸子植物全盛时期。苏铁、本内苏铁、银杏和松柏形成裸子植物林和针叶林。(3)被子植物阶段。中生代晚白垩纪及新生代的第三纪,乔木、灌木、草本被子植物相继出现,各类森林植物群落。现在,教科书给原始森林的定义是:“天然形成的,未遭到人的破坏的完整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代表着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顶级水平,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复杂性和服务功能是人工林和次生林无法比拟的。”其关键词是:“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顶级水平”以及人工林和次生林“无法比拟”。现在,人们述说的森林功能,也即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其本质是原始森林所具有的完整功能。人工建造的园林、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只具有其中一部分功能。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原始森林已经成为难得一见的“奢侈品”。真正的原始森林,全球已所剩无几,更不必言说历史悠久的中国。加之,原始森林虽然概念清晰,但在人们有限视野里难以进行数量化,因此人们创造出一个与原始森林接近又便于度量的新概念,即“完整森林”,其全称是“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其定义是,未收受到人类活动显著影响、面积较大、较为完整的森林区域。“完整森林”包括原始森林,也即原始森林是“完整森林”,但“完整森林”未必全是原始森林。专家们认为,“完整森林”可以很好地反映目前地球陆地最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更重要是,“完整森林”可以基于遥感和GIS进行大尺度、大范围的识别。人们关注“完整森林”,主要基于五个原因。其一,“完整森林”生态系统支持着区域和全球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其二,“完整森林”可保持各层次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依赖“完整森林”生态系统。熊猫、羚牛、大猩猩、狼、虎、豹、鹰、鹿等大型动物种群特别依赖“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其三,“完整森林”可抵抗诸如火灾、风暴等自然干扰;其四,“完整森林”可帮助人们更好理解自然生态系统,保育、恢复和重建破碎化森林;其五,“完整森林”能够有效实现自我保育、自我更新、自我演替、自我发展,也就不需刻意的“生态修复”,以及人为的“生态建设”。

  绿色和平组织在世界上第一次基于遥感综合评价了全球“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其所用尺度有三:(1)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林地;(2)近30-50年内没有受到明显人为活动干扰,包括砍伐、烧荒等林业活动和修建道路、居民点、水渠、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3)线性尺度不低于10公里,即其内接圆的直径不小于10公里,这一指标是防止其形状过于狭长。因长时间大规模采伐,中国天然林遭受重创。根据绿色和平组织全球森林地图,中国未受侵扰的森林仅占国内森林面积的2%,集中分布于四川西部大雪山西侧、云南怒江州中缅边境地带、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内蒙古最北端的大兴安岭、以及新疆最北端很小面积。

  这些珍贵的森林生态系统理应受到“最高礼遇”。1956年,全国人大通过一项提案,建立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国家林业部草拟《天然森林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在广东省肇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自然保护地等。自然保护区是珍贵、稀有动植物物种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集中地,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抑或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加速发展。不少地方的砍伐树木的工人已经放下手中的斧头,就地转化为守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天使,即“森林天使”。自然保护区最有可能率先成为中国的“完整森林”。然而,我们起步晚、是“新手”,我们做得很不够,也很不好。多数自然保护区独立建制,小而分散,庙小和尚多,保护不彻底不严格,注重数量轻视质量,注重名义轻视实际,不少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资源难以用到“刀刃上”。

  在工业化兴起之后,钢材、水泥、塑料大幅度替代木材,用材林生产压力得以缓解;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大幅度替代薪柴,薪炭林生产压力得以缓解。这“两大缓解”,无疑是森林福音、树的福音,特别是天然的林、野生的树获得自由。与此同时,生产性园林、观赏性园林的需求有所上升,“完整森林”所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需求大幅度增长。这“一升一涨”,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林业的“新常态”。生产性园林、观赏性园林、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完整森林,因其功能有所不同,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各异。培育“完整森林”,营造“防护林”,向人们提供了清结的空气、干净的水、蓝天白云等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人人平等,免费享有,一个人的消费不排斥另一个人的消费,且难以进行交易计量,市场机制失效,市场组织“无人问津”,应作全民公共产品生产,中央政府要担此重任;观赏性园林,向人们提供了赏心悦目的游憩、观赏等社会服务,以及新鲜清爽的空气等生态服务,进入者人人平等,免费享有,虽可界定受益者,但交易计量复杂,市场机制失灵,应作地方公共产品生产,地方政府要担此责任。生产性园林、用材林和薪炭林,提供的是食物、薪柴、木材,完全是可用作市场交换的私人产品,产权交易关系明晰,市场机制有效运作,企业、个人等市场组织可以胜任,但是,考虑到树木生产周期长,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对其可能的外部负效益行为进行必要法制规范。按此,各行其道,各显其能、各尽其责,各收其利。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会张冠李戴,左书右息,资源错配,效益衰减。

  大约自2000年开始,中国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恢复与重建森林的重大工程。此后,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但这多是树木数量的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尚不完善、不成熟。也算是另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能够始终如一,坚持50年,不折腾,不动摇,不松懈。中国天然林必将成为“完整森林”,实现“自我保育”,大家可以“见得树木,又见得森林”。坚持50年,不折腾,不动摇,不松懈,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生态建设史上的伟大盛举,必将成为美丽中国坚实的森林生态支撑。我们心中向往的神秘的原始森林已经永远不再回来,但我们可以再度拥有更多的“完整森林”。这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已经走过了森林化时代、农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即将进入生态化时代。在生态化时代,森林是可持续发展的森林,是“完整森林”。让我们为“完整森林”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