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汉水文化


 神奇的汉水文化  

---读王雄先生“《汉水文化探源》一位河流守望者的文学手记”感言

 

没有人能象王雄先生一样对一条河流如此情有独钟,也没有人能象王先生一样把深髓而古远的文化如此通俗易懂的以博客形式展示出来,这种学者与草根博客的直接对话,拉近了学术与底层民众的距离,而对一条耳熟能详的河流以潺潺流水一样连绵不断的文化符号如此清晰的凸现在读者的眼前,实在令我爱不释手,一气读完,直呼过瘾。 

汉江,这条发源于陕西宁强玉带河的母亲河,多少年来,默默无闻中传承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含义,相比较长江和黄河,他似乎只是静默中的观望和大度的含蓄,他不饰粉黛,不含铅华,千百年来静静流淌。地质学家考证,汉水形成于地球早期的造山运动,早于长江和黄河7亿年,近年来,有许多学者专家考证出,汉水流域才是汉族和华夏文明的发详地,汉江,才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汉江,或许应该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这个结论几乎让我瞠目结舌,早期的地理和历史知识受到了颠覆和挑战,更源于生于斯长于斯却对身边这条大河几乎一无所知,实在是让人感到羞愧。从汉水流域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和各类考古发现,汉水流域的郧县南方古猿”“郧县梅辅人”“郧西人距今已经有180多万年,比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要早上百万年,汉水流域如果是早期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那么按照王雄先生的结论,汉江就不能简单的把它看作成只是长江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汉江与长江文化的关系,应该是源头和发展的关系。按照这个逻辑,对于汉水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意义可就太重大了。

 汉水与汉民族的关系以及与汉文化的渊源,成为学术界一个新的视点。这种多元论的观点,有助于揭开历史的秘雾,在抽丝剥茧中发掘出汉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脉象,汉水流域也曾经有过一些类似学者,做过汉水文化的研究,我也曾经看过这方面的一些资料,但都没有象王雄先生一样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独具匠心的发现了可能的历史真实面目,给汉水文化如此高的地位和评价,对于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汉水人家来说,无疑象是打了一针兴奋剂一样,让人亢奋不已。 

何谓汉水文化?王先生的说法是汉水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要涵盖汉水流域的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民俗、移民等等。汉水文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内容,但这只是千山一壑,冰山一角,汉水流域是传说中仓颉造字、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弈射日、嫦娥奔月以及牛郞织女活动的地方,凡是千古流传的神话,都有他存在的某种合理和可能性,其次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大多采于汉水流域,其中的周南召南里的25首诗歌就流传于汉水上游。

 汉水流域还是中国的三大宗教之一儒、释、道,道教的发详地,如今的汉江道情里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还是道就是唱和说的意思,我还真是搞不懂。汉水流域几乎处处可见八仙的传说,还有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大禹、屈原、刘邦、刘备、诸葛亮、孟达、张骞、鬼谷子、李固、张衡、蔡伦等等,包括现在的一些地名,如紫阳、宦姑、汉王城、八仙镇,擂鼓台,以及极具象征意义的中华太极城旬阳,甚至在汉江上游我的家乡现在的方言里还保留着古汉语的个别只会说不会写的字,这些似乎都昭示着汉水文化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是少有人去光顾和流览她的美丽罢了。

 汉水流域还是巫文化和傩文化的发源地,所谓巫文化,其实就是巫术,源于古代对于神秘现象的一种认知状态下天命观,不能把它简单归结为封建迷信,而则在自己的漫长历史里,与巫结下不解之缘。一部傩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傩与巫时而繁密结合,时而分道扬镖的历史。关于巫和傩的渊源和关系几千年来交错纠缠,后来随着战乱和兵祸,傩文化远走他乡,随着客家人的流落而远徙东南沿海以及两广福建,甚至东南亚等国家,即使现在的巫傩活动仍然脱离不了历史的痕迹,研究巫傩文化可能从中还能更多的发现汉水文化的一些印渍和特殊之处。

 我家住在汉水上游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一面靠山,三面汉水环绕,对于这支千年流淌的大江,多少年来,他只是家乡的一个象征,从感情里不能割舍的一种游子心态,其实对于汉水文化,汉水上游可能保存了更多更古老的原生态,因为这里虽然在历史上也有天灾人祸,但是比起繁华而富饶的中下游,因为交通以及天堑的原由,它相对保存较为完整,它至少蕴藏着许多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的文化财富,或者它就是一块璞玉,躺在大山或者溪流旁边,期待着那一双双慧眼。

 王雄先生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揭开了她神秘的一角,或者说王先生已经点燃了一支火把,期待更多的学者专家给予我们更多的惊喜,同时也让我更为自己家乡所深藏不露的一种大家闺秀的文化氛围而深为折服,看来,我也应该在日里有意无意的做些有益的文化摸索,为自己的家乡和大雅无言的汉江做出点应有的贡献了。

(转自老蔡的菜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