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汉江》分集简介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汉江》分集简介

 

郧阳师专副校长潘世东任第一撰稿人和学术顾问 我市经典文化均有展示

 

记者 章新俊 特约记者 任自玲 报道:汉江是我国母亲河之一,串联起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在华夏文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本月19日晚8时起,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广播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大型人文纪录片《汉江》将同步登陆央视纪录片频道和湖北卫视,与观众见面。昨日,该片第一撰稿人、学术顾问、郧阳师专副校长潘世东教授透露,《汉江》是一部分非常让人期待的纪录片,十堰的绿松石、女娲文化、七夕文化、郧阳人头骨化石、武当山等在片中均得到展示。

  《汉江》共6集长达300分钟

  昨日,作为该片的第一撰稿人和学术顾问,郧阳师专副校长、湖北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潘世东教授介绍,《汉江》拍摄工作始于2012年夏,共6集,总时长达到300分钟,观众能通过该片进行一次中华文明的寻根之旅,片中有我省及全国上百名专家,讲述汉江文化。郧阳师专校长喻斌、前校长杨立志均作为访谈学者出镜。

  第一集《源远流长》,从距今80万年的郧县郧阳人头骨化石和陕西汉水源头说起,汉江如同一位温柔慈祥的母亲,千万年来滋润着这方水土,养育了一方儿女。

  第二集《文明纽带》,从西北黄土高原的古代帝国政治中心,到江南乡村的富庶之地,汉江以其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气度,成为盛世汉唐享誉海外的标志。

  第三集《兴国之本》,以汉江流域的远古农耕文明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连接起湖广熟,天下足的粮仓,解密古代汉江一线农业、商业兴盛的传奇。

  第四集《魂济中华》,汉江之水化为道家鱼形八卦,从文化层面探讨汉江南北交通、文化交融,为中华文明基因不断注入生命活力,进而影响民族性格与精神气质。

  第五集《灿若星河》,带领大家在汉中探问蔡伦造纸的灵感,在南阳感怀张仲景的回春妙手,在襄阳欣赏诸葛亮的大智大德、品味孟浩然的飘逸洒脱,在安陆赞美李白的豪放浪漫。

  第六集《天下之中》,从历史上西汉的龙兴之地,到大唐雄风的丝路万里,汉江将这片土地上的南来北往、东成西就在这个区域内富集、浸润,从而涌动出勃勃生机。

  十堰经典文化均有展示

  汉江发源于秦岭河流,经过崇山峻岭间山泉的汇聚,奔流1577公里。汉江流域涉及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河南、湖北6省市,以武汉为终点汇入长江。潘世东称:人们常说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但大家并不知道,汉江比长江历史更悠久,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摇篮。汉江的自然年龄远在长江、黄河之上。对于中国人自称华夏子孙,潘世东解释:华夏的华,是指河南嵩山一带,夏则是古称夏水的汉江。

  该片拍摄伊始,摄制组兵分5路,行程5000多公里,拍摄50余市县,采访100多位专家学者,从人文地理、历史考据、文化溯源、人文积淀、地缘风物、天元地位等不同视点和角度,精炼出6集共300分钟的成片。此前,在北京专家的审片过程中,专家对该片也是给予高度评价:应该说,《汉江》是非常值得大家期待的。

  研究汉江文化已经20年有余的潘世东表示,该片选在8月播出意义非同寻常,今年秋汛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把清澈甘洌的汉江水送往干渴的北方,再次引起世人对汉江的关注。他还介绍,十堰的绿松石、女娲文化、七夕文化、郧阳人头骨化石、武当山等在片中均得到展示,对于推广十堰、十堰旅游都有很大好处。另外,对于提升十堰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有极高的价值。”“北方人只知道我们是一江清水送北京,通过这部纪录片,他们可以看到,我们送去的更包含有汉江的历史、文化、生态、诗歌等宝贵财富。他充满期待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