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智慧翻倍的六个思维》03建立正确的思维程序B
【思享者语录】
1.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问题,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克服。掌握了细分需求的思维方式,那些看似庞然大物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2.细分需求,就是将目标进行逐层分解,找到制约其实现的关键点,然后再将这些关键点进行再次分解,最终大问题被分解成了一件件可以实现的小事情。从小事入手,不为其大,而成其大。
3.遇到问题时,首先考虑的不应是“我怎么做”,受制于现实条件,这个问题往往是无解的。按照细分需求的思维方式,我们首先分析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哪些条件,从能够实现的小事情入手,逐步推进,这样即使再大的困难,也能找出解决的办法来。
人生需要不断地攀登,做一些难为之事,克服一些看似不可挑战的困难,才能提升我们的能力,成就梦想和期待。
对于已经实现的事情,我们会感觉很渺小、很简单,而那些看上去难以实现的事情,总是因为它们太过庞大,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
其实,之所以完不成,是因为我们的能力还达不到,而提升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去完成它。这就形成了封闭的怪圈,为了提升自己,我们必须直面那些看似“不可为”的事情,变“不可为”为“可为”。
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跨越这一转变并非遥不可及。细分需求的思维方式便是其中的路径。
细分需求,概而言之,就是将实现目标的条件进行逐层分解,找到制约其实现的关键点,然后再将每一个关键点进行再次分解,这样看似庞然大物般的难题就被我们分解为相对具体、琐碎、简单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中,我们想办法把那些可为的事情首先做起来,不可为的事情再进一步细分,随着事情的推进,很多不可为的事情也就变成了可为之事。当我们按照这样的步骤,将制约梦想实现的条件一步步来满足之后,梦想终将成为现实。
《道德经》有云:“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圣人都是从小事入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
从小事做起,这一道理看似浅显易懂,然而真正实践起来却未必能够做到。就像司机都明白刹车与油门的区别,可真正行驶在路上,把油门当刹车踩下去酿成车祸的并不在少数。同样,很多道理我们都明白,但往往我们在做事情的那一刻,却不能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思考。
掌握了细分需求的思维方式,也就能够使我们做事“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确保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思维始终是在正确的位置上,能够将问题进行逐级分解,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
下面通过一企业的具体事例,看如何应用细分需求的思维方式实现目标。
我曾经辅导过一家企业,销售额不到2亿元,市场不景气,利润越来越微薄,企业当即决定将现有成本降低500万元。
反对的声音立即出现了:现在人力成本在上升,原材料价格在上升,成本保持不变就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可能再降500万呢。
这是我们面对问题时的惯常反应,会立即去想这个事情我怎么做,然后回到现实中去找答案。然而受制于现实条件制约,我们会发现问题是无解的,于是我们便放弃了,得出“这事儿不可能实现”的结论。
细分需求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我怎么做”,而是针对这件事情我能够做什么,暂时不能够做的事情,通过什么办法我可以做到。
回到上面的例子中,面对成本降低500万的目标,我们能够想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有哪些:原材料的成本可以降多少?设备消耗可以减少多少?人工成本可以下降多少?然后再对上述每一个点进行细分,针对原材料而言,价格降低是不可能的,那是否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呢?比如产生的边角废料能不能重新利用呢?是否可以通过改变产品的结构,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呢?例如我们之前为汽车生产的零部件都是实心的钢材,现在将其变成空心的,并能够保障质量,这样既削减了原材料的使用,又降低了车重,减少了油耗。
按照这样的思考方式,引导大家想出更好减少成本的办法,初步实现了成本减少100万元的成果。随着实施进程的深入,原来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最终该公司成本下降了800万元,超额完成任务。这就是通过细分需求实现目标的成功案例。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抛弃“我怎么做”的想法,在现实条件不具备时,这一想法往往是无解的。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首先去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现实条件,把大事情不断分解,直到分解为我们可以完成的小事情。沿着这一思路,不管面对的问题再大再困难,我们都能找到应对的办法。
掌握了细分需求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可以在别人仍在迷茫不知所措时,领先一步察觉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可以在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任务面前,理出解决问题的头绪,将“不可为”的事情,变成“可为”,最终实现“不为其大,而成其大”,成就圣人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