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正在一个梯子上刷油漆,我接到了一位带美国口音的女士的电话,她自称是苹果的法律事务代表,他们希望承认我所做的那些工作。”英国人肯恩·克莱默这样回忆2007年一天发生的一幕。
饱受打击的研发先驱
当时,Burst.Com起诉苹果iPod侵犯了他们的专利,苹果公司于是远赴重洋把肯恩·克莱默请来作证,证明这项专利是失效的公共财产。
原来,15岁就辍学的克莱默于1979年发明了iPod前身的专利技术,那时他才23岁。他为这项设计申请了一个世界范围的专利,并且创办了一间公司加以发展。但1988年公司董事会发生内讧之后,他无力支付在120个国家更新专利所需的6万英镑费用,于是被迫放弃专利,这项技术便成为了公共财产。
靠着克莱默当年专利和设计草图,苹果基本上打赢了这场官司。不过克莱默仅仅从苹果获得了一点咨询费,这位穷困潦倒的iPod技术发明人称自已经济拮据,“我甚至没钱为自己买一部iPod,苹果倒是曾经送给我一部,但只用了8个月就坏了。”
克莱默的故事让人唏嘘,但也有人对这个故事提出疑议,他们认为克莱默30年前的发明太过原始,非常粗糙,很难说是今天iPod的鼻祖。他们认为苹果推出这个对自己没有利益影响的iPod之父,是为了避免被对手抓住把柄。
业界比较公认的iPod乃至数码音乐播放器(MP3)研发先驱另有其人,这就是DEC公司两位工程师:安德鲁·比勒尔和特德·沃伯,他们从1998年5月开始研发数码音乐播放器,并迅速取得了进展。期间,DEC被康柏公司所收购,但这没有影响两位工程师的热情,沃伯说:“我们觉得自己在研发一种非常酷的东西,我们本人就很想拥有一个,因此我猜想很多人都有此想法。”
沃伯他们解决了产品的能量控制、声音处理、导航点播以及产品与电脑互动的问题,当时这个产品已可容纳100张CD歌曲,体积已经缩到可以托在手上,当然,还不能像后来的iPod那样放进口袋。
沃伯他们希望新东家能够重视他们的产品,可不幸的是,康柏高层根本没有商业想象力,认为这个玩意太大,难以吸引广泛的音乐爱好者。沃伯的同事戴夫·雷德尔称:“他们用一种很草率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心血。”
和DEC相比,康柏非常重视营销,但疏于对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他们对研发人员也不像对销售人员那样呵护有加。沃伯他们经常会面对康柏高管的冷脸和这样轻蔑的问候:“对了,你是哪位?”
大量DEC技术研发人员纷纷离职,去了英特尔、惠普、微软,去乔布斯苹果的还不多,因为当时苹果公司正处于艰难的恢复期。不过,他们的“孩子”——新一代数码音乐播放器还处于孕育期,沃伯他们舍不得离开,因此,忍辱继续呆在康柏,并抓住一切机会向康柏高层推介这个未来之星。
1998年圣诞节这一天,康柏高管开了一次会,准备给沃伯他们一次陈述的机会。
康柏让机会白白流失
“他们急着要赶回家去跟家人过圣诞节了。”戴夫·雷德尔这样回忆康柏高层在评估会上漫不经心的态度。
那一天,沃伯、雷德尔、比勒尔知道这是新产品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因此为了这次会议,他们加班加点,精心准备了介绍文案。可急于回家过节的康柏高管无心听他们做详细阐述,迅速作出了一个决定——不予生产?
不,同意立即投入市场。
这表面看起来满足了沃伯他们的愿望,但高管很随意的决定意味着公司对这个产品并不重视,所以沃伯随后并没有得到公司有力的资源支持,陷入了官僚审批迷宫中,产品迟迟不能进入生产环节。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一个战略机遇摆在康柏公司,可惜高管层无人识货。
眼看自己公司生产无望,沃伯决定找人“代孕”。他说服康柏公司高管同意将这项技术授权别的电子制造商,并联系了一大批公司,但它们都没有眼光看到这个产品的潜力,最后当时一家没啥名气的韩国电子株式会社承接了这项工作。
这家韩国公司倒是把它“生”出来了,这就是PJB-100。它于1999年11月被投放市场,作为早期产品,它存在许多不足,譬如体积过大,音乐效果差强人意,不过最大的问题是定价太高,每部799美元,几乎顶得上当时一部电脑的价格。康柏高管对这款产品的后续研发与升级也不上心。
看着PJB-100湮没在市场中,沃伯他们一声叹息。
《连线》创始执行主编凯文·凯利曾说过:“你知道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凯利在自家墙上挂着这些生命体的复杂图图模,它们展示了各种生命体的演化时间和过程,“仔细看它们,你就会发现其实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因此,我把技术归为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而技术正是我们未熟知的一种新生命形态。”
用凯利的观点来看,数字音乐播放器技术已经出生,它必然会“找”一个宿主进行生命的演化,而最好的宿主就是乔布斯的苹果公司。
“我不知道是谁想到去做一台音乐播放器,但乔布斯很快地参与进来,并且叫我密切注意这件事。”当时任苹果硬件部高级副总监的乔纳森·鲁宾斯坦这样回忆。
传媒界女大亨格里•莱伯恩说过:“我曾开玩笑说,史蒂夫•乔布斯有点像女人,因为他对事物有很强的直觉。”确实这样,乔布斯对新产品、新技术进入市场的关键时间点有着良好的直觉。
2001年2月,在东京苹果世界展上,鲁宾斯坦访问了苹果当时的硬盘供货商东芝,对方向他展示了刚刚研发出来的一个非常小巧的硬盘。这款硬盘对角尺寸只有1.8吋,大幅小于市面流行播放器产品所使用的2.5吋富士通硬盘。但东芝方面“说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利用这款产品,也许是将它放到小型的笔记型电脑内”,鲁宾斯坦回忆。
他回到苹果公司,向乔布斯汇报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已经有全部需要的零件了。”
乔布斯回答:“去做吧!”
iPod亮相
2001年10月23日,乔布斯邀请记者们参加一场“令人惊奇”的新闻发布会。记者们确实对这次发布会充满了好奇,因为他们此前收到了一份请柬,上面写着,“苹果公司诚邀您参加下周三举行的数字外围设备发布会。”请柬最后戏谑地写着“友情提示:这次不是麦金塔电脑。”
后来的发布会显示,这次是iPod。
乔布斯的iPod成功后,有更多的山寨人前来模仿他的作品,这其中最起劲的一个就是他的老冤家盖茨麾下的微软。
预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