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模式之殇(下)


 (二)不能承受的扩张之重

 

    在雨润食品四处攻城略地的过程中,雨润发现了自身巨大的造血功能能够为雨润集团贡献强大的输血价值。

    雨润食品招股说明书显示,2002年、2003年、2004年及2005年一季度,其应收关联公司款项(非有关贸易)分别为人民币5850万元、3.549亿元、12.57亿元及18.457亿元。这类应收关联公司款项为无抵押及免息。应收关联公司款项大幅上升,是由于大部分资金向除冷鲜肉及冷冻肉及深加工肉类业务以外的集团业务垫支。

市场普遍认为,以往来款的形式,从雨润食品获取大量资金的集团其他业务,就包括房地产。

雨润集团用于经营房地产的重要平台,有注册成立于2002年的江苏地华房地产公司和同年收购的南京河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以及2005年收购的商贸类上市公司南京中商(600280.SH)

江苏地华的业务以住宅为主,城市综合体为辅。该公司旗下拥有40余家分公司,开发项目遍及江苏、安徽、辽宁、黑龙江、陕西等多个省市。截至2010年底,南京中商共拥有11家百货门店,其中两家在南京,合计经营面积48万平方米,均为自有物业。同时,其还拥有8个地产子公司,储备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雨润集团的4个重要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如徐州中央国际广场、淮安雨润中央新天地、宿迁国际购物广场、泗阳雨润新天地等,也均已并入南京中商。

此外,雨润在“两山一湖一海”(黄山、九华山、千岛湖、海南)开发区域中,分别拥有一个大型高端旅游地产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物业类型均包括运动休闲、住宅、星级酒店等。

    雨润食品掠夺性扩张,主要是通过收购兼并各地倒闭的食品加工厂和肉联厂。这些厂家一般位于以往的城市郊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逐渐变成了副中心区域。在政府规划中,这些地块已不适合做工业厂房,所以,相当部分的土地要进行变性。这些土地变性后,因为使用权归属雨润,被雨润集团用于商品房开发。

除了可以直接用于房地产开发,部分土地还是雨润融资的最好抵押品。并且,在抵押过程中,这些土地还获得了重新估值的机会。2002年、2003年和2004年,通过物业及土地使用权抵押,雨润食品分别从银行获得了9500万元、7700万元及21100万元的贷款。而这些抵押品的账面价值,仅分别为5460万元、3008万元和11264万元。

中央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使众多房地产公司在获取土地资源和贷款的难度加大,限制越来越多。与此相反,农业尤其是肉制品加工业,由于产业拉动能力强,却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诸如土地优先、贷款贴息,甚至直接减免税收和给予政府补贴。

雨润因为掠夺式扩张,成就了其肉食品行业龙头企业的地位,再一次搭上了产业调整的顺风车。除了由雨润食品主导的肉制品项目,雨润集团还开始在不少二线城市建造以农副产品为主题的、规模可观的大型物流交易平台。

2010年,雨润根据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战略规划》,在全国九大物流区域、21个节点城市,布局三三三发展战略。所谓三三三发展战略,就是在30个省会城市建设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在300个地级市建设雨润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在3000个县域建设雨润农副产品种养生产基地。

据悉,雨润地产至少达成了4个超大型的农副产品采购中心的投资协议,分别位于广东中山、陕西西安、天津东丽区和辽宁沈阳,意向总投资额高达420亿元,平均单个项目的投资均在100亿元以上。

这种一掷百亿的大手笔投资,进一步迎合了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热情,雨润集团获取土地也愈发容易。

事实上,上述采购中心的建设用地中,均包含着不少商住配套土地。如雨润西安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3000亩土地中,就包括9万平方米的星级酒店和28万平方米的配套商业。沈阳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亦是如此。

而在中山,除了全球采购中心,雨润还得以参与当地岐江水岸商城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 100亿元,建筑面积达230万平方米;在天津,在连续兴建两个产业基地后,当地政府明确表示,欢迎雨润引入其旅游、商贸、城市综合体等产业。

雨润集团官方资料显示,2010年,其业务版图已覆盖食品、房地产、物流、百货、旅游、金融等产业,当年实现营业额人民币647亿元,而雨润食品的营业额仅为人民币183亿元,占比28.25%

2004年,雨润食品上市前一年,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雨润集团,实现营业额人民币79.5亿元。其中,与肉制品业务相关的核心业务,实现营业额人民币25.93亿元,占比32.62%

也就是说,在雨润食品上市之后,雨润集团其他业务的扩张,比肉制品业务更为迅猛。 

盘子越来越大的雨润,已时时隐现泡沫。

一份来自辽宁省肉类协会的举报信,开始在行业主管部门、业内企业以及媒体间四处投放,传播开来,其矛头直指雨润。

该举报信称,雨润为获取政府补贴无偿拿地,在辽宁投资项目26个,声称总投资229亿元,占地近5000亩。但时至今日,雨润集团在辽的多个项目却迟迟未完工。

目前,雨润在辽宁的下属企业年屠宰生猪能力512万头,但实际年屠宰量只有约180万头,产能利用率仅35%。尽管如此,雨润在辽宁在建、待建的生猪屠宰项目仍多达6个,建成后其总产能将增至每年1800万头。

除了对圈地以及投资不到位的指责外,辽宁省相关部门,还对雨润无序扩张打乱了全省的生猪屠宰规划格局也颇为不满。

同样,在安徽太和县,早在20077月,雨润集团就与该县政府签署了建设年出栏种猪5万头项目的协议。根据协议,工程于200811月左右完工,但至今未全面完工。

这也已引起了阜阳市政府官员的重视,为此专程到太和种猪养殖基地调研,并指出,项目签约已3年,但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土地长期闲置,引起当地群众强烈不满和社会各界质疑,养殖项目拖延实施,制约了双方许多新的合作。

    雨润模式长期累积的危机,最终于20116月下旬,在二级市场率先爆发。

    其时,美国证券研究公司浑水发表了一份有关雨润食品的负面报告,进而引发对冲基金大规模地沽空雨润。据了解,浑水对于雨润的质疑有5点,主要就是媒体对于其政府补贴、负商誉、开工率不足等的指责。

    2011623日前,雨润食品股价仍在28港元/股上方,但之后,雨润便一路下跌直至628日,最低一度跌至18.8港元/股。短短4个交易日,雨润食品股价下跌30%,市值蒸发了167亿港元。

    817日,雨润食品公布半年报。尽管其营业额与净利均有大幅增长,但外界此前种种质疑,使雨润再度连续下跌。819日,雨润食品报收16.9港元/股。

    更猛烈的下跌,发生在9月。926日,雨润食品发布公告称,根据8月、9月的营运数据,预期第三季利润将同比减少。消息一出,脆弱不堪的股价再度大跌,927日,雨润食品股价大跌30.51%,报收7.56港元,盘中还创出近三年的最低价,7.5港元/股。

      此时,中粮从雨润身上嗅到了抄底的机会。

      尽管与中粮的谈判最终破裂,但这已让外界得以窥见雨润有意以合适价位出售雨润食品的意愿。

    据分析,房地产才是雨润目前投入主要精力的业务,肉制品加工,对于雨润而言,正如媒体质疑的一样,更大程度是拿地、获取政府补贴、建立政府关系的渠道。而2011年以来,媒体对于这种手法的集中曝光,以及浑水的做空,已让雨润曾经赖以成功的掠夺式商业模式进入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