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江紫石


揭秘汉江紫石http://www.lytzhi.icoc.cc/
 
 
来源:十堰日报       加入时间:2013-7-8 8:05:38       进入 【秦楚论坛】
 
 

  汉江紫石。通讯员吴兴林摄

  通讯员吴兴林 杨正林

  “汉江紫色彩石 (简称汉江紫石),貌似普通,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地质秘密和巨大商机。” 日前,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洞穴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地质专家杨玉荣在汉江沿岸进行地质地矿考察时说。

  收藏界:

  汉江紫石——稀罕的石中新贵

  今年3月开始,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地质指标调查,来自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组团,在汉江沿岸进行地质地矿考察。在汉江河滩上,他们意外发现了一块紫色石头。这块奇石的出现引起了专家团的关注。

  专家团还在郧县获悉,当地一些收藏爱好者多年前已经开始关注并收藏这类紫色奇石了。

  汉江紫石属于珍贵的紫彩石,其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晶体结构,玛瑙质。石质细腻,外表温润,有蜡质感。硬度在6-7之间。产生于中生代至白垩纪之间,是经过至少三次以上火山 “待发” (岩浆没有冲出地面),在3000米地层以下特定的 “两超” (超高温超高压)环境中偶然形成的,本质上属于火山岩。

  汉江紫石的表面有时会出现具有特殊意义的“指甲纹”,地质学界称 “李四光环”,藏石界则称为 “圈纹”、 “金钱纹”、 “富贵纹”等。 “指甲纹”是岩石在水中不断冲撞滚动,又经水流冲刷磨蚀后留下的弯曲痕迹,这代表着两层含义,一是石头品质好,硬度大于6.5,硬度不够的石头在长时间水冲后纹路会被洗刷掉;二是石头是天然的,人工现在还很难做出 “指甲纹”。汉江紫石上出现 “指甲纹”足以证明其珍贵。

  由于紫彩石硬度高,晶体易碎,所以少有大个体,且很难成型,外型大多较粗犷。然而,在汉江发现的汉江紫石虽然个体不大,外形线条却十分流畅,外表光滑圆润,如果不是经历千百万年的冲刷、断裂、碰撞等地质作用,是不会有如此完美的线条的。有些汉江紫石表面还分布有黄色经线,是晶体玉化的标志,更是十分难得。

  学者:

  汉江紫石——破译汉水身世的密码

  与汉江紫石类似的石头在我国其它地区也曾出现过,但它们属于山矿石,不仅纯度不高,而且少了千百万年的江河冲洗,没有汉江紫石的流畅线条与温润质地。

  根据地质分析,现在的汉江流域并不具备产生汉江紫石的地质条件。只有在青藏高原附近的大陆板块内才有可能具备形成这些汉江紫石的地质条件。那么,这些神秘的石头为什么会散落在汉江河滩上?

  杨玉荣分析之后认为,汉江紫石的出现,为地质和考古学界的一个观点提供了佐证——汉江在远古时代曾是中华大地上最长的河流之一,那时汉江的源头不是现在的陕西汉王山 (嶓冢山),而是在青藏高原。在板块运动中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将深藏在地层深处的汉江紫石带到地面,再由河水搬运,从而使我们今天有幸一睹其芳容。另外,这种紫色奇石在汉江的分布也有其规律,一是埋藏较深,大约在现在河床面以下25米左右深的古河床,这是因为它是由古河流搬运而来,二是汉江紫石分布在汉江河中上游的少数河段。

  地质学界和考古学界有一种说法,在长江、黄河形成的7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甘肃东南部和陕西西南部形成了,并由潺潺之溪发展成浩荡之水,横贯中国南方大地。以当时的气候条件和江河流域辐射面积推论,汉水当属中国境内最长的江河之一。当汉水形成7亿年之后,长江和黄河才逐渐形成。

  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在 《巴史别观》中也提到:“中国古人第一次见到并予以命名的大水就是汉水。汉水最迟到春秋时期仍保持着中国第一大水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