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起,互联网突然掀起一股旋风,就是如雷贯耳的“互联网思维”。
于是,人人都想定义互联网思维,人人都在鼓吹互联网思维。
我们来看:
小米雷军:互联网思想是专注、极致、口碑、快!
搜狗王小川:互联网思维是用户量、免费、体验至上。
罗辑思维罗振宇:互联网思维是自由联合、自动解散。
道克巴巴:互联网思维是——模仿,超越,创造。
创业邦: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和服务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自带了媒体属性,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组织一定是扁平化的。
纵横网联付亮:互联网思维是资源众筹、紧贴网民、快速迭代、没有第二。
《商界评论》执行主编胡浩:互联网思维是用户体验,产品为王!
独孤九剑称:互联网思维有9大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
马云说,今后所有的企业都得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思维可以改造中国物流。
联想陈旭东谈互联网思维:没有粉丝的产品不是好产品。
……
我不反对提倡互联网思维,但是,我反感鼓吹和妖魔化。很多企业连“为客户创造价值”都没搞明白,就在那里不遗余力地摇旗呐喊“互联网思维”,真是有些可笑甚至可耻。
那么,这些鼓吹“互联网思维”的人到底想干什么?
一些在互联网赚了些钱的“名人”趁机喧嚷自己成功的秘诀,然后蒙骗一群人像传销一样,去贩卖这些成功学。他们鼓励大家可以通过捷径发财与暴富,制造出创业门槛很低的幻觉,并让一些人走火入魔。成功很简单,你只需要有互联网思维即可。
那些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的成功者,其实不过靠吹嘘概念,搞人为限购,玩饥饿销售、包装盈利、神话领袖,打折促销,收买口碑,忽悠媒体等等,用这些老瓶子把戏,再装上互联网新酒。可是,一旦产品和服务出了问题,他们处理起来,还不如传统企业要脸。
那么,“互联网思维”为什么能够得到推崇,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很多人都陷入一种焦虑,发财的焦虑,创业的焦虑。
很多人急功近利的想通过将互联网思维嫁接到传统行业,然后占领行业与客户资源,吸引投资并上市圈钱。这是做“爆发户”的梦想,成功等于有钱,成功等于迅速地过上土豪生活。
还有一些年轻人做梦都在想点子成立自己的公司,而中国的“互联网思维”更多包含的不是创造,而是个人的成功学和发财梦。
结果,有人鼓吹,有人迷信,于是,现在中国有一种走火入魔的现象,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投机取巧,以这种概念或者所谓创意吸引投资,梦想一夜暴富。
不难看出,从根上说,互联网思维就是配合生意的做局,一种用于生意的病毒,一种谋财式广告。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生意,有生意的地方就有骗局。就像算命的生意,先吓你个半死,然后给你指条明路,你敢不乖乖的掏钱吗。2013年底,全国人民在央视都看见了这一幕,一位姓雷的大佬给格力空调算命:“哎呀,你没用互联网思维搞销售,怕是活不长。”旁边一位姓马的大佬说:“别怕,找我啊,我懂互联网思维,我可以帮你。”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201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