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有用的管理学》03管理不是控制而是解决供需-应用篇
【思享者同伴提问】作者:杨发文
管理的本质是为了实现效益而解决供需问题,在理清供需的基础上再谈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法。怎么在工作中应用呢?
【思享者解答】
认清管理的本质是供需,就可以改变我们做事情的方式,遇到问题不会想当然地按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既有思维找出路,而是直面供需,找到需求点,清楚了方向再想对策,这样就能对症下药,避免南辕北辙,费力不讨好。
此外,从供需角度思考问题,还可以提升我们做事情的思维与态度,面对工作,不再将之视为老板交代的任务或负担,而是看成提升自身能力的“订单”,并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对策。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思维高度达到了,做事就会与众不同。
提及管理,我们都会想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这些措施其实都是管理的方法,管理的本质是为了实现效益而解决供需问题,上述方法都是建立在供需基础上的,离开了供需,空谈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就会陷入缘木求鱼的窘境,费了半天劲,结果发现方向错了。
从供需角度理解管理,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哪些改变呢?
例如,公司新任命了总经理助理,总经理吩咐他组织一场非常关键的会议。如何你是这位总经理助理,你会怎么做?
如果是按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思维惯性,你会计划会议时间、安排会议场地、通知参会人员,协调会场设施、做好会议记录等等。按照上述步骤按部就班地有序推进,然而百密一疏,可能到最后发现其中一项很关键的问题忽略了,领导让提前准备的会议材料忘记打印了,或者负责会议记录的同事没有按时就位。这时参会的人员陆陆续续都坐下来了,你却在慌慌张张地打印资料、联系其他同事录入,这样的举动显然难以获得领导的青睐。
在完成上述工作时,你抱着的态度是尽快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这是大家在工作中常会有的心态,将工作看成是任务,甚至是负担。在这种心态指引下,你工作的主动性就会减弱,按部就班地完成领导下达的命令,在领导检查时能够有所应对就可以了,至于任务完成的好坏,考虑的并不多。
如果按照供需角度思考,做事的方式和态度都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既然是供需,你首先需要明确供需双方指代的对象。在组织会议这件事情上,供应方显然是你,而需求方是总经理以及其他参加会议的人员。你需要通过行动,提供让需求方满意的服务。那么对方的需求是什么呢?经过询问、征求意见,你明确了总经理的需求:通知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准时参会,同时准备会议材料,安排会议记录,组织会后跟踪系统,将决议得以贯彻执行。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再按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方法,将这些需求一一满足。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严格契合领导的要求,你的努力也终将获得公司的认可。
可见,从供需角度解决问题,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准方向然后对症下药,避免无谓的付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满足他人需求、获得认可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却发现是无用功,问题仍然存在,根源在于我们只会严格遵守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些步骤,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供需关系,没有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在乘坐飞机登机时,常常会听到漂亮的空姐提醒大家不要在通道停留,尽快回到座位上。这时你可能正在举着行李到处找位置放,听到这样的提醒自然会不舒服,行李没放好怎么能坐得下?空姐看似是在组织、协调,但这些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乘客需要的是留出一定的时间将行李放好。从这个需求出发,如果能够按照座位号顺序登机,位置在里面的先进去,这样无需组织,大家都能保持秩序井然。管理的少才是管理的好,从供需角度看待问题,就能够换种思路,以更便捷的方式提供更好的供给,这也是企业创新的路径所在。
此外,按照供需去做事情,自身的角色也会发生转变,作为提供方,我们会考虑什么样的服务或产品更能满足对方需求,这样我们就拥有了管理者的心态,不会将领导交给的工作看成是任务或者负担,而是将其视为“订单”,并努力完成订单。这样工作起来也就能够更投入、更积极、更具担当,你的表现也终将能够获得领导的赏识,你的价值也将得以提升。
由此可见,从供需角度来思考,你的工作方式和态度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短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避免走弯路,以更小的投入,收获更大的价值,同时拥有了站在管理者的高度思考问题的胸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思维高度达到了,做事就会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