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有朋自远方来”
日前,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在北京举行。汪洋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我把话讲短一些,以节省开幕式的能源消耗,为减少碳排放作出贡献”,即兴发挥“汪氏幽默”。汪洋还巧解《论语》中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在古代汉语中也是货币单位,因此孔子的话也可理解为,有“利”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汪氏幽默”又赢得全场一阵笑声。
笔者认为,幽默尽可以幽默。但爱好中国古代文化的学子,千万不要把领导的“幽默”当作正解,否则就会谬误流传。其实,孔子的这几句话,与利益问题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与朋友问题也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论述作学问的态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往往被解读为:“学了之后时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理解我而我也不生气,不也很君子吗?”如果这样解读的话,孔子说话岂不是很没有逻辑,前一句话说读书,后一句话又说朋友,再后一句又说别的。实际上,这都是读书人不求甚解造成的。
其实,孔子的三句话说的都是作学问的态度问题。要正确理解,就必须了解每一个字的原本含义。“習”字,从“羽”,鸟在空中不断习练飞翔之意。“朋”字,古代用法中,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孔子三句话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学到知识,如果有机会实践,是快乐的;学到知识,有不相识的人认同并交流,是快乐的;学到知识,即使没有得到他人认同,也不感到郁结并坚持下去,也是端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