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芮成钢出事”说起


 从“芮成钢出事”说起

卫祥云

 

带有显明符号标记的央视财经记者芮成钢出事了。舆论界关于此事件的评论一片哗然,更多的人尤其是互联网上诸多评论将其变成了嘲笑和调侃的对象,称其为“装”。

这种“马后炮”式的评论和分析文章虽然铺天盖地,却很难解决什么问题,甚至连吸取教训都谈不上,更难以起到警示和警钟长鸣的作用。当然,也不排除有清醒的社会学者的深刻预言。著名学者、思想家吴稼祥早在其出版的《公天下》一书中写道:芮成钢先生的说话语气和神态一代表中国,二代表亚洲,三代表世界,唯独不代表他自己。我想这是对“芮成钢出事”之事件的最好诠释,也属于思想家看问题的一语成谶。

我并不想就“芮成钢事件”作过多的评析和预判,如果要深究:恐怕问题出在权钱交易上,这将有待于查明事件的真相后以法行事。而“芮成钢出事”则给我国文化类国有企业的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点从政府到学界至今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却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我国目前文化类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不清楚,存在着多头管理和党政严重不分的事实。

如果说,目前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承担着出资人和监管者的双重职能的话,作为文化类国有企业的出资人首先应该纳入“大国资”统一管理的格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我曾多次撰文呼吁此项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以后,提出了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职能和分类管理的意见,国企改革开始提速,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将实现从管国企向管国资的方向转变。但对文化类的国企改革与管理尚未提上议事日程。目前,对文化类的国有企业管理只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设立了一个国有企业改革管理领导小组,行政职能管理分属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这种情况有两个问题亟需解决:一是首先解决出资人问题,并要将文化类国有企业的资产纳入财政部的统一预算口径。二是要认真厘清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上交红利和政府的行业监管问题,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虽然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对于文化类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管理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但文化类国有企业的资产与其他行业的国有资产性质无异,同样存在实现产权到民的终极目标。

其次,对文化类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应引起足够重视。

如果说目前文化类国有企业的有形资产家底不甚清楚,需要尽快核实登记纳入统一管理外,文化类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一笔糊涂账。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社等国家和中央媒体的无形资产如何评估,以什么方法评估和计价并纳入统一预算等问题,都缺乏研究和探讨,当然也就谈不上价值几何了。至于是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也没有进入监管视野。而“芮成钢事件”则恰好说明了某些集体和个人利用其所掌握的文化类国有企业无形资产为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的事实真相。

第三,重要的文化类国有企业只有实行准公务员管理才能真正担当起党的喉舌和政府主流媒体的历史使命。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虽然再次强调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方向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但重要的文化类国有企业则不能采用一般的竞争性行业的管理模式,尤其不能实行“计划”与“市场”管理的双重标准,而实行准公务和准公务员管理则是文化类国有企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厘清文化类国有企业的管理思路,并通过严格监管,防止和杜绝类似“芮成钢事件”的再次发生。

201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