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牙璋解茫茫夏史之谜?


 巍巍牙璋解茫茫夏史之谜?

 

 ——牙璋的流传分布所反映的夏史史迹”讲座纪要

 

牙璋与夏史有何联系?不少考古学者注意到了牙璋独特的时空分布特点,从而对其展开了独到的研究。牙璋在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时代晚期和夏代早期遗址、河南巩义花地嘴夏代早期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中晚期遗址中都有发现,特征鲜明。然而在安阳殷墟、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晚期遗址中,均未发现有牙璋出土。但在中国的大西南,属于商代晚期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又都发现了大量的牙璋。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牙璋与夏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何在商朝政治中心不见却在边缘的方国地区出现了呢?因此牙璋被视为研究扑朔迷离的夏王朝历史轨迹的重要线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研究员于75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做“牙璋的流传分布所反映的夏史史迹”讲演,为公众介绍通过对牙璋的研究反映出的夏史线索。

 

何为牙璋

  《周礼·考工记·玉人》中记载,“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知道此时牙璋的形状。清末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考订了“牙璋”这种器型,将侧边歧出小牙的璋叫做牙璋,并和典籍连系释其用途。朱乃诚研究员总结牙璋的基本形制为扁平长条形,上端通常宽于下端,上端磨出凹弧形(月牙形)刃部,下端为柄部,即内,插入或绑缚在木柄上,内上穿一孔以便于绑缚。

 

  关于牙璋的功能与用途,仍有不同观点。清吴大澂认为“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故与戈戊之制略同”。一些考古学者认为它源自农耕工具耒耜,是仿耒耜的形状而做的端玉,是古人重农思想的反映。有些牙璋出土于祭祀坑,所以朱乃诚研究员认为它是祭祀或仪仗用具。

·         牙璋的分布与流传

20世纪初至30年代,陕西神木一带有大量牙璋等玉器流出海外,便引起了海外学者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在北起长城、南至越南北部、西抵岷山脚下、东达于黄海岸边的这广袤的区域内,先后发现了百余件牙璋。目前来看,牙璋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陕北与陕南地区、山东东部地区、川西成都平原地区。

 

朱乃诚研究员依据牙璋的端刃形状、阑部以及阑部两侧扉牙的形态特征,运用传统而经典的类型学分析方法,将出土牙璋分成九型,并探讨其流传与分布。朱乃诚研究员推测玉牙璋起源于陶寺文化,在陶寺文化晚期兴起,即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850年之间兴起,但主要流行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公元前1850年至公元前1530年之间,是夏部族活动使用的一种特殊的用具。

牙璋与夏史

二里头遗址在二期、三期之间,文化面貌表现出连续发展、持续繁荣的景象,看不出夏商两个王朝更替的兴废现象;但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发现的牙璋,展示了牙璋继续盛行发展所表现的二里头遗址作为夏都继续存在并发展的景观。综合以上现象,朱乃诚研究员认为这反映了《史记》中记载的“汤作夏社”的史实,即“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

 

  二里头80YLM34牙璋局部

 

至于陕西神木、山东东部地区发现的牙璋是本地制作还是由其他地区传入的呢?朱乃诚研究员通过详密分析,倾向于认为它们是由外地传入。陕西神木一带的牙璋,推测是汤作夏社之前,伴随着夏部族的败师逃窜到西北而传播到那里。山东东部地区的牙璋可能是夏王朝之后部分夏人东迁的结果。三星堆遗址发现的牙璋可能是夏社被废之后,夏部族的一支辗转西迁的结果,可能是“禹出西羌”传说的史实背景。

 

       签名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考古发掘与研究是唯一的方法。考古研究宏大的历史问题,有优势也有劣势。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考古长于对长时段历史的研究,对于历史的细节问题,考古有时显得捉襟见肘。夏朝是否存在,至今仍有部分国外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朱乃诚研究员通过对一类器物——牙璋的研究,能够捕捉到遥远的夏王朝的历史轨迹,为我们恢复夏王朝的历史演变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和证据。

(潘世东转载于刘志军微信;刘志军转载于中国考古网http://kaog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