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规则”中逃避,还是建立准则受益


 “被规则”中逃避,还是建立准则受益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秘密

作者 牛立超 指导 杨发文

思享者语录

1.尊重规律,遵守规则,这一道理大家都很明白。但是如果不将规律内化为我们行为准则,久而久之,我们便模糊了规则制定的意义,被动地应付规则,有时甚至为了短期利益违背规则,结果往往是图一时之快而遗憾终生。

2.树立准则,我们就可以提前预知潜在的危险,通过改善我们的行为,促成好事的发生,规避坏事的到来,做到不因一时一事而趋利避害,而是基于长期做到“吃亏是福”。

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平顺、少坎坷,更幸福、少痛苦?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要正确地认识规律,并将之内化为行为的准则。

但我们多数时候不是如此,而是权衡一时一事的得失,锱铢必较。这往往会做出一时得利,却长期受损的事情。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

五一假期,朋友难得相聚,把酒言欢自然是美事一桩,可是大家都开车前往,喝,还是不喝?

有人主张只要开车就滴酒不沾;有人主张可以稍喝一点,只要保证安全即可;有人则是只要不被警察抓到或者与交警熟悉,就可多喝一些。

在这件事情中,“禁止酒后驾车”是规则,酒后架车危险是规律,而每个人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则形成自己的准则:第一个的准则是“只要开车,滴酒不沾”;第二个准则是“只要安全,少喝无妨”;第三个人,则是只看到规则,没有自己的准则,所以“只要不碰上警察,道路熟悉,就可以无视规则”。

这就是通过权衡一时一事利弊,来决定做事情的方式,一时受益,而往往长期受损。

酒后开不开车对于有准则的人来讲,考虑的是自己及车上人的生命安全。而对于只将其视为规则的人来讲,考虑的是有没有强制措施,会不会被警察抓到。酒后驾车危险的规律反而被我们忽视。

所以,面对规则时,人们往往被动,规则得以执行的保障是奖惩。而面对准则时,人们往往是主动,准则得以坚持的保障是认同。

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规律,并将之内化为准则,我们就只是在被动地应付规则,有时甚至为了短期的利益违背规则,结果往往是图一时之快而遗憾终生。

而一旦规律内化为准则,就会成为我们自觉遵守的行为标尺,从而确保我们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赢得长远的利益。

由于准则的存在,可以提前预知行动好坏,就比如“早霞行千里,晚霞不出门”,如果有人将其视为准则,就可以提前把握我们的行为,促成好事的发生,规避坏事的到来。

这样的思维逻辑古今皆有之,古有甲骨占卜,今有大数据挖掘,都是通过对事件的总结,概括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作为我们行动的准则。而孔子“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训戒更是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危墙”就是风险。很多坏事的发生都是当事人的一念之差,图一时之便,将自己置身“危墙”之下。如果我们能够将远离“危墙”作为准则,自然会避免困境和危险,而保证人生的平顺与幸福。

所以,“被规则”中千方百计的寻找对策,还是主动建立人生准则,并从中受益,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