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财政思想简介


         明太祖(1328 ~1398)朱元璋,明朝的创立者,1368~1398年在位。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农,少时在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韩林儿称帝时任左副元帅。1368年建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以后逐步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恢复与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明初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而朱元璋的财政思想在其中可以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元璋的财政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仁政”思想

     朱元璋认为:“仁义,治天下之本也。”“以仁义定天下,虽迟而长久,以诈力取天下,虽易而速亡。鉴于周、秦可见矣。故周之仁厚可以为法,秦之暴虐可以为诫。”“尝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此有国家者,所以厚民生而重民命也。

     政治追求的是确保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增强他们对明朝的向心力,故朱元璋将“安民”作为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对百姓实行仁政。

具体措施:轻摇薄赋、修养民生,扶植和鼓励农桑,加强地方基层社会的组织建设,颁行了里甲、里老、申明亭等制度

      这些措施使经历战乱之苦的百姓安于农事,稳定户籍、强化地方基层管理,有效地稳定了民心,促进了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所讲的仁政,虽然取法于孔、孟,但却有其独特之处。其一。施仁政就要给百姓带来实惠,进而实现民丰物阜。所讲的实惠,就是要百姓富裕起来,要减省徭役。其二就是要讲究务实,注重实效。 

二、生财、裕国、阜民的理财思想

朱元璋认为作为一个国家,不能不征税,但征税要有相对稳定的制度,同时国家也要均节财用。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制度,再不均节财用,就势必要刻剥于民,那时不仅使民力困乏,国家困窘,也将失掉民心。

所以,朱元璋所谓的理财,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好国与民、君与民的关系,从恢复和发展生产入手来解决财政困难,形成重农而又扶助工商业的主张。

他说:“人君理财之道,视国如家可也。一家之内,父子不异赀,其父经营储积,未有不为子孙之计者。父子而异赀,家必隳矣。君民犹父子也,若惟损民以益君,民衣食不给而君独富,岂有是理哉?”

“天地生财以养民,故为君者当以养民为务。夫节浮费,薄税赋,犹恐损人,况重为征敛,其谁不怨咨也!” 

三、兴农安民思想

 在朱元璋看来,生财、裕国、阜民是国家理财工作宗旨,而要实现这一宗旨,首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发展生产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就有充足的来源了,即做到生财、裕国、阜民。出于这种理念,他自即位以来一直强调重农桑、省徭役、安定百姓。

要将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就要使农民“尽力田亩”,即把百姓固着在土地上。具体措施有:兴修水利、释放奴婢、鼓励垦荒、计民授田、济民养老、大兴屯田、田器不征税、注意摇役不妨农时等。 

他说:“治天下,当先其重且急者,而后及其轻且缓者。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并说,“理财之道,莫先于农。”“莫先于农”就是要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之意。如何才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朱元璋说:“宜令有司劝民农事,勿夺其时。一岁之中,观其收获多寡,立为劝惩。”  

     朱元璋关于以发展生产来解决财政困难的思想及有关的政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思想观点和阶级政策。他的目的仍在于保存地主阶级的长远剥削的经济条件,稳定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长久统治。 

四、宽赋役、与民休息、藏富于民的思想

“宽赋役、与民休息”思想是朱元璋行仁政的具体表现之一。洪武元年,朱元璋告诫中书省臣:“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下令,免征贵州百姓的历年欠税。还说:“所逋租悉行蠲免。今宜定其常数,务从宽减。”可见,宽赋役,与民休息是一项国策,既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对个别地区的优免,而是治理天下的大政方针。

正如他对廷臣所说的那样:“知天下者,不尽人之财,使人有余财:不尽人之力,使人有余力。”就是说,国家不能尽取人之财,也不能尽取人之力。只有让百姓留有余财,留有余力,财税国泰民安的根本保证。 

“不尽取人之财,使人有余财”,实质即“藏富于民”的思想。只有藏富于民,才能取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巩固封建政权,否则就会失掉民心,从而失掉百姓的支持,国家灭亡的时日也就不远了。所有朱元璋才说,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朱元璋的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还是有相当值得思考的地方。  

五、“通商惠工”思想

      “重农抑商”是儒家的传统观点之一,朱元璋虽然尊崇儒术,但却不主张绝对的抑商,一定程度上还鼓励了商业的发展。    

      他认为:“士农工商,皆其专业,所以国无游民,人安物阜,以致治雍雍。”“朕有天下,务必农尽力畎亩,士笃于仁义,商贾以通有无,工技专于艺业,所以然者,盖欲各安其业也。”即认为四民存在,各定其分,各有其责,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不能禁抑,为政者应当使各安其业。  

      他主张对商贾的经营活动给予轻税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严加管制,防止非法经营。明初,商业繁荣,朱元璋本着各安其业的原则,采取了一些措施:1、便商通税;2、普设税司3、允许工匠自由经营。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反过来带动了农业的发展。 

六、节俭思想

朱元璋说:“勤俭为治身之本,奢侈乃丧家之源。”这里虽然是告诫那些奢侈的官宦子弟,但也说明了治家治国的道理。朱元璋重视“节用”对于理财的意义,在主张发展生产的同时,又以“节用”作为其理财的重要方针之一。 

治国要节俭,皇帝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一点朱元璋也是很清楚的。他说:“人主嗜好,所系其重。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靡,必至丧德。”朱元璋悟守“务实”之道,勤俭自守,并将之作为表率天下和安定民心的要务。

      朱元璋深知:“自古王者之兴,未有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有不由于奢侈。前代得失,可为明鉴。后世昏庸之主,纵欲败度,不知警戒,卒濒于危亡。此深可慨叹。”所以,他“身先节俭,以训于下”。 

      在他看来,勤俭和奢侈正是前代帝王兴衰的经济天平,无欲则奢纵之患不生。欲心一生,则奢侈淫佚,无所不至,不旋踵而败亡随之矣。朱元璋能注意自己的节俭,还常常告诫臣下,勤俭是后世帝王建立治世的基础,为明朝统治者开了一个好头。明初的节俭之风,盖由朱元璋所倡。正是在这种弃奢从俭的管理思想主导下,明初勤俭兴邦蔚然成风,顺应了百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