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单行本和自出版的是是非非


 电子单行本和自出版的是是非非 

 

导语|豆瓣和多看这类平台正在让国内的读者们逐步习惯于电子单行本这类读物,出版门槛的下降还直接引发了一股“自出版”的浪潮。但在电子单行本的起源地美国市场,提供内容的作者们自己又是怎样看待这股浪潮以及传统出版行业的优点的?

文|胖纸曦 传媒梦工场分析师

所谓电子单行本(E-single),指的是那些字数在5千到3万,价格低廉、以非虚构内容为主的电子书。如今,这个概念正日益成为国外出版商追逐的数字出版重要增长点。在2012年,亚马逊美国有283种电子单行本,其销售总量在9月达到了350万册,这项业务也拓展到了亚马逊英国。到了2013年,这些维度的数字更是得到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亚马逊Kindle的硬件及内容平台在近年来能彻底激活了美国的电子书市场(注意只是美国),其中有电子单行本的一份功劳。

虽然卖的还不错,也有几本登上了《纽约时报》电子书的销售排行榜,但对出版社、甚至整个庞大的出版工业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这些有点像我们熟悉的小开本图书的电子读物,大部分在1.99美元定价的便宜价格使其无法贡献太多的收益,何况在总计700万美元的收入中还要被亚马逊抽走30%作为平台佣金。

英美出版界业内人士分析,电子单行本之所以越来越成为一种代表性的数字出版形式,有以下原因:

1它适应数字出版的格式。现如今,几万字长的好报道,很难以找到愿意出版它们的出版社。有了电子单行本,作者也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载体,并有可能借此赚点小钱。

2虽然获利不多,但生产成本低廉。报纸、杂志和独立作者付得起尝试的成本:既然已有内容,尝试着卖他们只是举手之劳。

3它是适宜当下的趋势的产品。电子单行本的文章篇幅通常长到十分钟不能读完,但又短到在一小时能够读完,就占用用户信息获取时间的角度来看,这类介于长时间深度阅读产品和短时间碎片化读物之间的电子单行本也就有了其独特的魅力(像Pocket这些“稍后再读”APP的流行其实也从获取信息所占用时间的角度证明了这类产品是有竞争优势的)。

除了上述原因,电子单行本没有和任何传统的传媒公司捆绑在一起,并非传统产品在电子阅读领域里的复制品,而是一种拥有独特生命力的全新形式。

电子单行本也许最适合“自出版”的格式,但“自出版”的前景,目前还处于不明朗之中。美国作家Tim Ferriss是第一个绕过出版商直接在亚马逊进行“自出版”的作家。时间是2011年的8月,一年后的201211月,他的的新书《The 4-Hour Chef》独家在亚马逊Kindle书店销售,他也借此拿到了更多的版税。

Tim似乎更在意得到“主流出版界”----那些依旧停留在纸质印刷时代的出版工业的认可,在美国,这一认可的标志是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Tim认为,传统出版社在渠道方面畅通,也有自己建立起来的推广资源,而一本书扔到亚马逊,就像森林里的一棵树,作者要完全靠自己的营销能力推广。亚马逊这样的大平台,也确实没办法对单独的一本书进行太特殊的宣传。

美国作家Sue Grafton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告诫年轻作家---别总是想着“自出版”。他认为,只要你写的足够好,出版商迟早会找到你的;但现在所有人随便就能在Kindle或者苹果APP上出自己的书,这样只会让以写作为自身追求的人们变得懒惰,不去认真写作。大家也不得不承认,许多“自出版”的作品,其质量都达不到所谓主流的出版要求,亚马逊上有大量99美分的作品,但质量差的都跟垃圾一样。

传统出版业,有编辑去发现选题,和作者沟通,修改作品,有专业人员完成设计,纸张和印刷工艺也有讲究,还有营销编辑为作者服务,而“自出版”把这些专家和环节都省略了。另有一位名叫Harry Marks的作者认为,作者和编辑之间的沟通,是传统出版业中最珍贵的财富,一个作者要想逐步写好自己的作品,就必须有一个专业的编辑告诉他,哪里有进步,哪里还略显不足,这一打磨得部分是不可或缺的。Harry Marks直言,现在的“自出版”只是给一群有狂热表达欲的人提供了出口,却产出了一堆没人看的作品。而少有的有价值的作品,又被大量的低质作品所淹没而难以得到及时的发现。

    (潘世东转载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颜帅理事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