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及明末农民军在郧阳的历史岁月


 

 李自成及明末农民军在郧阳的历史岁月

——饮马汉江奔突郧阳

  

16298月起事,1644年元月称帝,5月败走京城、殒身九宫山,一代枭雄李自成,39年人生光景,15年叱咤风云,11年间奔突郧阳,郧地似乎与他有缘难解。即使败走京师,大顺朝的尾声余韵仍留在这里。李自成曾派遣的队友路应标、冯养珠,在他大军进抵北京之际还围在这郧阳府城,率数万之众与守城之军胶着作战;逃脱京城的夫人高氏及侄子李锦没忘记他们曾随闯王破郧阳抚治辖区之襄阳、分官定制襄阳时的美好情景,逃出京师,不遑他顾,惶惶然又亡命这里的当阳、荆门,转身与南明联手,保了暂时之喘息;大清入关五个年头,其队友刘体纯仍驰骋房县,破羊角寨,杀知县,纵横披靡。

不仅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惠登相、常国安、王国宁、杨友贤等其他几支农民军,与大明势力苦耗的十数度春秋,百分之八十时光也是在这郧抚之境度过,商洛、汉中、上津、白河、兴山、房县、郧西、谷城、均县、草店、南阳、淅川、襄阳、荆州……都留下了他们足迹。郧阳几乎维系了晚明农民军起事重要过程,落难也罢,雄起也罢,顺也罢,逆也罢,三千里汉江、绵绵郧境,都曾响彻他们的萧萧马鸣。

汉江东逝,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即空,郧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末的郧阳依然是明中叶的郧阳,直达中央的抚治体制没变,直派中央官员统辖的行政手段没变,外加朝廷督军大员名将镇守,熊文灿、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左良玉等朝廷赫赫人物都曾莅临此地靠前指挥,崇祯的两线迎敌,其中最让他伤脑筋的关内一线战场即在这里;九州八府的疆域没变,下自荆州、襄阳、安陆,上至汉中、兴安、夔州,北至商洛,东至南阳,一块介于长江黄河间的广阔山川仍是明中叶那时给定郧阳抚治的。山还是那个山,梁还是那道梁,可而今远不是初设抚治时的长缨在手、时晏风清的理想局面,却是“闻者咋舌,见者鼻酸”(卢象升语)的凄凉景象;曾经构想的抚治四塞,为国安边的军事布局,没有了安置流民时的治安之功,即便又增强国家之重臣督军,局势亦愈加糟糕。

那是明崇祯六年冬,北国寒风肆掠,陕北农民军被延绥巡抚陈奇瑜追剿,出山西,奔河北,过河南,无立足之地,后经渑池、伊阳、卢氏、内乡,发现汉江流域兵力部署不充,且山大谷深路长地广,退可以息兵养兵,进可以纵身捣入京城,于是,从小道悄然抵达郧阳之境。

在豫西山中接收一病不起的王自用2万遗部人马的李自成,和张献忠首度合兵共力,进入郧阳后,李自成率军10万驻汉北杨溪、大堰、青曲,这是李自成初涉郧阳。到达郧阳抚台核心区,他似乎并不满足,还要经略汉江南北广大的山川才是。于是,又破上津,兵分五路入商洛,经山阳、漫川、中村,直扣武关,屯兵百余里,连克山阳、商州、商南,乘胜又由景村直逼洛南县城。一月内,横扫了秦岭南麓州县,把汉北广阔的地盘荡平。

张献忠等农民军过汉南,一部南下抵荆襄,大部屯兵谷城、均州、黄龙、房县、竹山、保康、南漳,数十万军将汉南山川悉数占领,几乎有村庄就有农民军,有要道就有农民军,有山头就有农民军,营寨逶迤,剑戟林立,火炮云集,人头攒动,明朝政府掌控的郧阳城悬置于农民军汪洋之中,岌岌可危。

李自成军于崇祯七年春向西挺进,至兴安州之车厢峡遭逢明军大部队追剿。看到眼前的官军他不禁倒抽一口凉气:怎么又是他啊?

是谁?

原来是把他们从陕北追过来的那个陈奇瑜!

冤家路窄,今天又在这陕南遇上了!

升任陕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总督的陈奇瑜,其职司自然也包含了郧阳这里!不仅他们碰头,还遇上另一强硬敌手——刚任郧阳巡抚的卢象升,两帅合兵围剿,李自成大受困扰。

车厢峡绵亘四十里,巉岩壁立,累石阻途,渐渐不支的农民军,为避围攻,且战且西,不期然误入谷中,明军立马前后堵截。正值阴雨,天助剿兵,一堵俩月,凄雨不住,冰水彻骨,马无草军无粮,战马饿死,军员伤亡,弓矢解胶,帐篷不遮,李自成疲惫不堪。好在他机智,就擒之际,立马派密使重宝贿赂陈奇瑜及诸将,又安排顾君恩诈降,里外其手,明军中计他则迅疾脱身。史载当时官军收编了李自成三万六千农民军,悉归农,每百人派一安抚官护从,沿途州县备干粮慰劳。这种被招抚的局面很隆重,也很礼遇。官方以为就此化“匪”为民了,为“剿匪”之功而自得,没想到李自成一脱身即悉数杀了护从的五十余名监官,继而大举攻伐附近州县。陈奇瑜痛心疾首,深感失策,难以向皇帝交差,无奈之际,只好委罪于他人以开脱责任。这位被委以“专办流贼”使命、曾除陕北农民军头目177人,亲手把农民军从陕北赶到这里的悍将,居然在此贪一时好处,贻误国家大事。

李自成脱险后,出秦关入河南,会师高迎祥。而张献忠的军队在汉水南岸驻扎一段时间后,挥师西进,连克川东各州县后,又策马南下东进,也奔向河南参与高迎祥主持的荥阳之会,众雄聚首,共同攻略。

农民军如蜂如蚁,风起云涌,“自汉入郧者前后20万,自潼关至豫者10余万,自商入宛者又10余万,楚豫一时鼎沸,孤郧三面皆危。”(卢象升《与蒋允仪书》)。

面对如此广大的区域之患,面对“一切俸薪、公费、赎鍰毫无所有”、积债累累、石头看了也下泪的“一座空署”,手下仅有一千多兵士的卢象升,一面争取援兵,一面募兵开屯,增加军备,筹集军饷,修城筑寨,加强布防。“日不得食,夜不得眠,日在深山绝谷之中,千里无人之地,与士卒仆夫起居。”(《卢忠烈寄外舅王带溪书》)他以无比艰辛苦撑郧阳危局。

卢象升不久由郧阳巡抚擢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提督军务,巡抚湖广,不到三月,遂又升为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军务总督,统领各省兵力,负责东南战事,与总督西北军务的洪承畴并担关内天下大局。清军大举突破喜峰口,卢象升在抗清的阵地上以身殉国。

在卢象升、左良玉等明军将领的围追堵截中,农民军一度受挫,张献忠、罗如才等不得已伪降,驻谷城、房县、保康、南漳先后二年。利用被招安的时机,他们度过了高迎祥死后的危困期,也迎来了一个重要机遇期,那就是著名剿兵战将抽调抗清前线、中原战事乏将,可以趁势而起。

李自成于潼关南原重创后便在商洛山中养病读书,瞅准新的时机,立马来到谷城与张献忠进行了历史性的“双雄会”,决定了二度举兵的重大战略战术。

张献忠与罗汝才率先再度举起反明大旗,于房县会师,杀明军将领罗岱,歼一万多官军,几乎俘获左良玉,一路直捣竹溪西北白土关,挺进川陕交界太平县,驻扎于山势雄伟的玛瑙山……出师异常顺风!同时重振义旗的还有曾受招抚分驻于郧府各县的惠登相、常国安、王国宁等,荆襄各地被招抚农民军数支也随张献忠而起,逞山呼海啸之势。张献忠“以走致敌”、“避实捣虚”,拖着官军,冷不防照他空虚处出击一阵子,打的督军杨嗣昌疲惫不堪。张献忠从鄂西转战四川达州、沪州、广元等地,几乎走遍全川,行程五六千里,官军根本无法追及。当明军精锐聚集四川时,他又东下进入湖广,昼夜疾驰,突然出现在襄阳城下,把襄阳——杨嗣昌坐镇之地给攻了。

李自成按谷城“双雄会”的约定做出呼应。出武关,过汉江,进入郧阳府境。仅一千多人的队伍,沿途被陕西明军追杀,出师并不顺利。姚雪垠先生在《李自成》二卷二十六章写农民军强渡白河的情景即属此间发生:刘宗敏护送李自成率部强渡白河后,自己却没能随之渡江,逶迤至下游。悬崖峭壁,前无渡后无路,贺人龙尾追甚急。万分危急之际,随着主人的猛抽一鞭,坐骑雪狮子奋鬣扬尾,一声惊天动地的狂嘶,闪电一般腾空而起,纵身跃入云端绝崖,闪电般似蛟龙御风落入奔腾江流,大军无不瞠目惊色,大呼“将军归来!”片刻,白马奇迹般的驭着刘帅凌然浮出碧潭,冲着浪花游向下游南岸——有惊无险!至此,农民军一千余人冲出危境,遁入汉南郧山中。

这段河流即郧县胡家营镇之“将军河”,因当时农民军齐声呼唤“将军归来”而名之。

欲与张献忠会师借力,张没按谷城“双雄会”的共识给以友善接待,同时还起了伤害之心。李自成就只好率队暂住郧阳大山的黄龙、鲍峡、十堰一带休整,盘算时机。

物匱民饥,李自成不愿掠民,饥肠萧萧之下,是漫山红透的火棘救了急。当大把酷似山楂的火棘果入口,一解困厄时,度过冬春的李自成不禁慨叹:此乃救命之粮啊!他的这一兴叹,后来便成了火棘果的新名称,即“救命粮”,一叫到如今。

崇祯十三年十月李自成再过汉江,东进河南西部。

正值大荒大饥的河南,他一去就提出一个口号“随闯王,不纳粮”。杀富济贫,民众见来了救星,便踊跃参军,队伍立马增至几十万。到了崇祯十四年春天,破洛阳,杀福王,用福王的钱赈济饥民,扩建部队。从此后,李自成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迎来黄金时代。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失意的知识分子亦是此间加入,为其带来“均田免粮”、“平买平卖”等打天下理念,中原百姓双手拥护,政治新局面大开。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李自成横扫河南后率部40万由南阳向襄阳开来。刚在朱仙镇被李自成、罗汝才打败逃回襄阳的左良玉,不敢与李自成交手,弃城东撤。

李自成纵横湖广,遂于襄阳组建政权,分设官职。这是他由军事斗争转向军事斗争与政权建设并重的新起点,从此,他进入了打天下管理天下的新阶段。

汉江流域是李自成建设政权发轫地!

同年十月,他再至河南,在郏县打败孙传庭进西安称帝,改元大顺。

自此,李自成再未踏进郧阳。

然而他惦记着郧阳府城未拿下,始终保留了一支攻郧的队伍没撤,我在本文开篇提到的路应标、冯养珠攻郧就源自于此。

张献忠于崇祯十五年离开郧阳抚境,此后没再踏入这里,于清顺治三年战死凤凰山。

“兴亡有数青山暮,垅田无边黄犊耕,情景不堪回首处,几声欸乃伴渔灯。”

烽火远去,郧阳重归“垅田无边黄犊耕”的田园安泰时代!

    (潘世东转载于李洪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