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的写意化
发表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创意世界》月刊2014年第35期-总第53期“业界.观点”栏目
文_黄胤然
【开篇】中国艺术写意,欧美写实。因而当身为舶来品的音乐剧来到中国便需要中国化。中国化,这不是问题;但怎么化,是大问题。这就需要找到“中国音乐剧”与“中国写意音乐剧”的成功节点。
音乐剧是一个舶来品,兴盛于美国并逐渐风靡全球。我们引进了很多也创意了不少,但在商业和艺术上同时取得显著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缘何宝马奔驰、LV阿玛尼、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美国电影、日本动漫、iPhone手机、微软系统等等,都既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亚洲被趋之若鹜,但音乐剧在中国市场却总差强人意?除了基本公认的民众“音乐素质、艺术品位、人文涵养”等方面尚欠提高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忽视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质,及音乐剧本身的复合特性所承载的叠加复杂度。
大家都知道,音乐剧是一个集音乐、歌曲、舞蹈、对白、戏剧、特效等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表演剧,不像歌剧、舞蹈剧、话剧、戏剧、电影等那样,各以自己最本质的特点为主,而是兼而有之,并侧重于音乐歌曲。一般来说,文艺作品的内涵和跨度越是庞大复杂,欣赏和审美所需的“文化消化酶”越复杂。音乐剧是一个需要动用欣赏者更多、更广、更深层次的“文化消化酶”方能消化欣赏的,不是简单地拿来就能“吃”的。
如做一番探究,从文化艺术底层一路捋到上层,就会发现东方和西方几乎处于两种极端。
先说语言,汉字是一种有声调、单音节、无形态的全息(形、音、意三位一体)语言符号,和印欧语系的无声调,多音节,有形态形成鲜明对立。我们是文字统治着语言,而西方则是语言统治着文字。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曾说道:“汉语句子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是散点透视,形成了独特的流水句格局。而西方的句子属于一种焦点透视语言。”
由文字和词句构成的语境文化,汉语是位于高语境的顶端(中、日、韩属第一梯队),属于需意会体悟的暗码;而西方的语言文化全部偏于低语境,顶端是德、瑞、美语,是只需言传即可的明码。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能在短短20个字的唐诗里体验无穷的意境美,而同样字数的印欧语诗歌他们总觉意犹未尽,并很难给他们带来像唐诗宋词所能给我们带来的震撼程度的。同理,如果让每个中国人都欣赏像老外那么多行数的长诗,我们也崩溃——还没品位到美之高潮时,审美器官已经烦得麻木了。
进而形成的思维方式及文化特点,东方的是辩证、综合,具有多重性和多元性,是曲线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及文化特点是逻辑、分析,是直线的。
最后由以上诸多元素熏陶形成的文化艺术审美模式,也演变得如此迥异:中国艺术写意,欧美写实。绘画、文学、音乐等等皆如此。音乐上欧美人习惯用非常复杂的结构和手法来渲染充沛的情感,注重场面的波澜壮阔、团队的协奏、内涵的丰富、按一定流程的逐步展现。中国音乐的创意和欣赏则更偏重“五分钟内”的旋律,自得于轻描、飞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淡泊处品浓郁,那叫意境。西方艺术只出现了一种审美类型:有我之境,而中国出现了两种:有我和无我之境。
所以作为文化元素复合性很强的音乐剧,是不可能强求审美模式迥异的我们去简单地欣赏欧美类型的作品的。应根据我们偏旋律、偏意境、可竖向跳跃、立体式连觉审美的偏好来改制产品,即把音乐剧中国化。中国化,这不是问题;但怎么化,是大问题。
目前的改编模式是把音乐剧从低语境极端的美国式,慢慢向高语境极端的中国式削足适履,这条路因所消耗的成本太大、时间太长、效率太低而不切实际,因为方向错了。正确的应该是从高语境的中国这端向低语境的美国那端创意发展,也许几步就走到了艺术和市场双喜临门的成功节点。如图所示:
音乐剧成功与否最重要标准之一是公演后是否有1~2首歌曲能被传唱,如果连一首都没有,肯定失败!不如把本子趁早改成电影、话剧等其他形式,不能为了音乐剧而音乐剧。其实只要把对“写意的中国人”更为关键的音乐剧要素——歌曲,创意到极致,足够悦耳动心,那么再围绕这些肯定会被传唱的核心歌曲,用舞蹈、情节、对白、特效等去丰富它,就成功一大半了。因为高语境氛围里熏陶出来的中国人群可以凭借其独有的跳跃、意境欣赏模式来由点及面地体会到美。
前不久一个成功的案例正好可以用来佐证此观点,就是《妈妈咪呀》,里面的音乐几乎全部出自ABBA乐队。这支乐队组建于1972年,1982年解散,是欧洲最著名的乐队之一,其单曲多次在欧洲和美国流行歌曲排行榜上位居前茅。耐人寻味的是,《妈妈咪呀》在嵌用这些歌曲时,甚至连歌词都几乎未改。正是以这几十首歌曲为基本元素和主干,很完美地嫁接上一套颇富悬念和幽默的情节,集合而成了这样一个音乐剧,不但风行美国、韩国,也登陆中国,艺术与商业双成功。
按图中所示正确方向创意,第一个可能出现的成功节点,应该是中国写意音乐剧,剧短意繁,字简境深,这是只有东方人才能欣赏的、浓缩写意式的境界音乐剧。人们从中重温的是一种东方文化的优雅风尚,一种在国际上比二人转更拿得出手的中国品位,虽然是小众的阳春白雪,但却是经典的传统文化。它应在1小时内,剧词和剧诗用言简意赅、唯美入境的中国风文字甚至格律诗词来创意,但要求能雅俗共赏,古典和时尚结合,如附录的《四季情歌》,可作为一个中国写意音乐剧的极简例子。直接用格律词牌“忆王孙”创意剧诗,只用124个字,就把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离别、相思、重逢的故事用中国古典意境极简写意完。
第二个成功的节点,应该是“中国音乐剧”,时间在1~2个小时之间,比中国写意音乐剧要更丰满、调用的元素更多、更靠近美式音乐剧那一端。同时题材也更广泛、情节更完整、戏剧结构更纵横跌宕、表现力更饱满、时代感更强。市场的适应面也更宽。
*******
附:写意音乐剧《忆王孙》
创意:黄胤然
夏
夏风荷路晚回家
水岸伊人捧素花
欲渡王孙久不发
遍天涯
一见钟情缘是她
秋
秋来菊把满香收
煮酒弹琴水荡舟
无奈功名更远游
倚天愁
风语凄清泪语流
冬
冬云回雪玉帘重
难锁相思入梦浓
水远山高日月同
盼重逢
书尽丹心蜡泪红
春
春山细雨润离魂
暗谷清兰久不闻
一叶归舟梦里人
荡征尘
咫尺心香天地深
《四季情歌》部分唱段收录进【中国原创音乐基地】
黄胤然:中国首位“文字艺术监理师”、文字创意师、独立艺术策划人 。“文字艺术监理”、“文字艺术优化”、“国学全息体验”、“中国写意音乐剧”、“双章书法”、“胤然体”歌词等概念首倡者。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吟诵学会、欧美同学会及海归俱乐部资深会员。创建胤然文字机构,致力于极品雅文字、雅文化创意 ,同时担任惠风诗社社长、《境.界》杂志总编、《中国经营报》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