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经常出现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老公对老婆说:给我妈买件衣服,可是老婆忙于工作,结果给了婆婆200元。老公极其不满意:让你买衣服怎么变成钱了,你心里就没我妈。
某企业买了个车床,但是没有定制配套刀具,刀具要从日本进口,结果放了三个月无法使用,然后老板把采购员狠骂一顿。反过来看,作为员工也是满肚子委屈:我到处比价找价格最低的,又辛辛苦苦把车床调过来,再说,刀具采购又不是归我管,是另一个采购员的事情,结果我被骂一顿,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我们通常的方法就是“三点一线”。三点一线主要强调的是目的线。做成一件事情肯定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或步骤,这整个过程就是“目的线”。三点就是掐住三个最主要的点:事前确认目标,事中反馈过程,事后回馈结果,从而保证事情的成功。
如果买车床的采购员脑子里能一直有这样的目的线:选车床-买车床-运车床-用车床。那么在车床到厂之前,就会主动协同刀具采购员:刀具什么时候能到?这样的话,刀具十有八九不会影响车床的使用,领导对他也会更满意。
如果老婆也能看到:与婆婆一起逛街-买衣服-婆婆感受到子女的关怀。就会明白“给200元”真的不等于“买件衣服”,就会少一次争吵。
所以要实现“不费力气就可以做的很好“,首先把目的搞清楚,然后才是做事程序上的保证。而做事程序上保证的第一点就是:事前确认目标。
有一个因为不确认目标常常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例子:家里要招待重要的客人,老婆让老公去买菜,买回来后要么是少了这个,要么就是少了那个。就像,老婆想买些五花肉,做红烧肉。可是,超市没有合适的肉,老公就没有买。弄得老婆很是抱怨。这时我们一般的思考就是:都怨老婆没有讲清楚。而在这里若是过度纠缠谁对谁错,最终结果只能是吵架。
同样的道理,老板让你去接一个重要的客人,客人平时从西站下车,可偏偏今天在东站下车,而你跑到了西站没有接到客人,这又是谁的错误?难道是老板没有讲清楚?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去医院看病,对医生说脑袋疼,医生会不会什么都不问直接给你开药呢?医生肯定是详细了解病入的真正需求后才开药治病。这时,医生作为供应商,医生是在想办法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然后与客户反复确认,最后把问题解决掉。
在商业社会,客户往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需要由供应商了解清楚后,为客户提供一个方案。所以当老婆跟老公说:我需要什么的时候;当老板对员工说:我需要什么的时候。这里的老婆和老板就是客户,老公和员工就是供应商。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公和员工就有义务把问题确认清楚。所以老公买菜时就要确认是不是买个黄瓜就可以了,员工接送客人也要确认从什么地方送到什么地方。如果老公和员工有这样的意识,就是好的供应商,而好的供应商自然就会获得更好的客户,更好的回报。
也许有人会讲:如果事事都向老板确认,不仅麻烦,老板也会烦死。这时候我们把责任或者担当定义清楚就好。作为员工,如果认为某件事情完全没必要确认,那么最后发生问题就是员工的责任。作为老板觉得有些事没必要讲清楚,那么最后出了问题,就是老板的问题。
所以实际上问老婆或老板一句“你要的东西是不是这个东西?”挺难的,因为我们经常做不到。但是如果一开始不确认目标对不对,你后边错的就会更多。
正是通过“目的线”和“事前确认目标”才保证事情能够在团队合作下不偏离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