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广州暴雨倾盆,正好翻开发改委刚刚在周五发布的万言《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后简称能源大气方案)。一杯单枞,陪大家来一场穿越中国未来能源经济的深悦读。
发改委的七章二十六条“能源大气方案”与2013年年初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3】2号)中能源供应结构和区域定位的总体思路可谓一脉相承。不过在我看来,这次雾霾宣战背景之下的行动方案对“输送”二字下了狠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中国的能源发展瓶颈,与讨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发展时常常提到的关键词一样,那就是“不均衡”。
中国区域经济和能源发展的不平衡,形成能源供需的所谓“逆向分布”矛盾突出。能源问题最终变成了个“基础设施”问题,不管是输送原材料、输送中间产品,还是输送最终产品,都逃不脱“输送”两个字。
过去的十年,中国沿海和发达地区尝试通过进口原材料,或者运输原材料,来做本地深加工,发电行业和炼油行业发展迅速。但逐渐大家发现,这些地区环境承载极限受到极大的挑战。我想这也是现在国家能源决策机构下决心调整方向的动因。
那就还是来输送最终产品吧,比如说电,超高压和跨省输送的政策方向日渐清晰,方案中提出“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前提下,推进鄂尔多斯、锡盟、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宁东、哈密、准东等9个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
东部沿海的煤炭的直接消费将受到明显遏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净削减煤炭消费量分别为1300万吨、1000万吨、4000万吨和2000万吨。”
再比如说成品油,方案中明确““三区十群”范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乌鲁木齐城市群),除列入成品油质量升级行动计划的项目外,不再安排新的炼油项目”。同时“拓展新的成品油来源,发挥煤制油超低硫的优势,推进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长治等煤炭液化项目建设,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供优于国V标准的清洁油品”。
天然气自然更不必说,未来会建成中亚C线、D线及西气东输三、四、五线等主干管道,将这种清洁燃料直接输送到沿海地区。
与此同时,沿海和发达地区也需要“自力更生”,比如要安全发展核电,“近期重点新建项目安排在靠近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电力负荷中心的区域”。
比如生物燃料,“推进浙江舟山、江苏镇江、广东湛江等生物燃料项目建设”。
再比如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和消费能力,这中间还有技术和经济性等不成熟因素,需要配套的鼓励政策,我们以后有时间再讨论。
在后面的几天里,我们还会讨论到“车用天然气”、“天然气发电”、“可再生能源”,以及相关投资的话题,敬请期待“中国能源重塑二十六条之二”和“指尖上的中国能源系列”。
如果你对上述话题或者前面聊到的“超高压”(或特高压)、“成品油质量升级”、“炼油”、“核电”、“天然气管道”等有好的文章推荐分享,或是有任何高见和疑问,都很欢迎回复给我们。
如果喜欢我们原创的事件和政策解读文章,欢迎在微信平台查找并添加“中国能源观察”或“ICIS_China_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