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发文 编辑 李学斌
【及时羊语录】
1.父母不要总是像老师一样教育孩子,而是当作朋友一样讨论事情。
2.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小孩太小,接触不了所谓大人都可能做不到的教育内容,很多成人恰恰是因为小时候没有教育好,长大改变反而很难。
3.通过扔问题给孩子来帮助其成长,而不是等着孩子提问题来拷问自己。
你也可以这样做:老杨让孩子养成四步法的真实经历
我经常与两个儿子(大宝当时5岁左右,二宝两岁半)讨论我在企业中的一些思维和管理方法。原因在于,作为父亲,最重要的两个事情,第一是陪他们玩,第二是给他们正确的做事方法与人生的基本准则。在企业中多年管理与辅导经验,给我的认识是:企业中至少有一半的问题是因为幼儿教育的错误导致的。
让孩子学习这些东西,当然不能采用对待企业的方式,孩子有游戏的天性,换一种方法,他们就会很认真的投入进来。比如,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竞争游戏,大宝与二宝分别给爸爸倒水,看谁倒得好?
第一次呢,大宝倒来的是冷水。“我没有说喝冷水啊?”我说。
第二次呢,二宝倒来的是温水了。“可是我也没有说要喝白水啊。”我故意难为他们。
“爸爸到到底喝什么水啊?“
这个时候,机会来了,我会先夸奖他们。对啊,我们做一件事情要先确认到底要什么,对吧?否则你们非常努力的去做,但是发现不是我想要的,就白干了呀。
所以呢,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先确认有没有价值,明确目标。大宝,你明白爸爸的意思吗?爸爸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不知道用什么词来表述,就像明确价值目标,你们不懂,那这个意思用什么词会让你们懂呢?比如说,明目的,定目标,还是其它的。
大宝说:“明目的。”
这样我们就确定了做事情的第一步:明目的。由于是与孩子一起产生的,他自然明白这个道理而且更愿意接受。
“那做事的第二个步骤是什么呢?是不是要思考倒茶水,需要什么呀?” 二宝先说!
二宝想了想:“需要杯子,需要茶,还需要热水。”
对了!我们就清楚了,第二步是定条件,就是将需要的东西搞清楚。如果你没有准备好茶,那么你跑到饮水机哪,发现没茶白跑了,也倒不成茶水,对吗?
所以,做一件事情,爸爸教你们的三字经是什么来着?是明目的,定条件。好!咱们接下来再训练一个:大宝,二宝,给爸爸拿一个湿毛币?
这一次,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明目的和定条件,先问我:干什么用?是要冷的还是热的?然后大宝很快速的准确完成了。
二宝在倒水时够不到水龙头。他自己找了个小板凳,然后请奶奶帮助扶着。最后也完成了任务。(想办法的思考方式,在讲四步法之前,已经有半年的教育经历了,想办法已经成为习惯)。
这一次你们两个完成的都很好,刚才二宝有没有想办法呢?够不着,想了办法去拿凳子,自己先努力。踩着凳子不安全,又想出办法让奶奶扶着,懂得寻求别人的帮助,太棒了!
(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他们养成先要自己努力,做不到也要懂得协同资源的习惯,这些对他们太高深,不需要懂,但是可以先形成潜意识)。想办法就是做事情的第三个步骤。
那做事情的第四步呢?就是快行动了,刚才大宝和二宝都不是等到第二天才将事情做到,而是马上行动。这就更棒了。
接下来我会与他们复习几次,以帮助他们能够背下这十二个字。接下来用半年时间来使用,从而让他们真正理解和养成习惯。
通过扔问题给孩子以帮助其成长,而不是等待孩子提问题来拷问自己
问题一:在洗发水还不多的时候,父母试着往外倒洗发水,但是却很难倒出来。与孩子一起讨论,想办法,如何解决这样的事情。
问题二:一位叔叔中午有睡觉的习惯,所以中午吃饭的时间必须要快,这位叔叔经常到企业中去做辅导。而这个企业旁边有两个饭店,A是东西好吃,服务不好,比如开发票每次都要10多分钟;B恰恰相反,发票开得很快,但是东西不太好吃。
负责接待这位叔叔的总经理助理,对这位叔叔说:为了让您休息好,我们还是去B吃吧,不好意思,您将就一下。
这样的做法对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上述问题,请您先思考,答案会在明天的文章中。
本文使用指南:
用途一:教育孩子。最好与孩子演绎情境,而不是一起讨论文章;
用途二:自我提升。没有受过训练的成年人,能够将一件事情上做到“明目的、定条件、想办法、快行动“的会有一些,但是形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的人少之又少。
由于考虑孩子的接受年龄,文章比较浅显易懂,有利于学习实践。
特别提醒:学习不是判断对不对,懂不懂;而是有没有价值,做到还是没有做到。